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客庄竹田~竹屋的哀愁與美麗

 
早期的屏東竹田鄉到處都是竹子,在居民生活還普遍窮困的年代,沒錢買磚蓋屋,於是就地取材,蓋了一間間用莿竹所組成的竹屋。因為整間竹屋不用一根釘子,接縫全用鑿與穿的技術,於是又名「穿鑿屋」,福佬話叫做「刺厝」。竹田地區在竹田村和頭崙村還各保留了一間,很可惜,屋主都有意將之拆除。
「穿鑿屋」先選用較粗、較直的莿竹作為柱和椽,經過精密測量之後,以剖成長條型的竹片編成十字型交疊的牆面,再以「穿、鑿」的方式,一片片和柱子接在一起,等整間屋子都組合好了,就在竹網的兩面塗上泥灰,用來擋風雨。屋頂也是先以竹片蓋上,再鋪上一層茅草或甘蔗葉,一間簡易的竹屋大約一週就可以完成。

竹田村的「穿鑿屋」位在老市街附近的角落,大門敞開,家徒四壁,家具頹圮,塵灰滿布,似乎已經被荒置很久了。住在旁邊洋樓裡的林家退休警員,一臉無奈地說:「如果不是屬於祭祀公嘗的財產,早就把它給拆了!」
這房子其實才荒廢三年多,從前有一位沒結婚的阿婆住在裡面,孤苦無依,直到91歲高齡才撒手歸天。阿婆去世後,裡面原有的一塊祖先牌位和一尊小小的觀音像,由她住在隔壁的堂弟接手奉拜,其他的物件、家具,似乎三年多來都沒人動過,包括兩幅各掛在牆上和擱在桌上的黑白照片,那是阿婆的雙親,兩雙眼睛彷彿正哀怨地盯著我。
泥灰已經剝落了一大塊的牆面,露出裡面原先被包覆的竹網,陽光從外面透射進來,讓屋內的塵灰悉數可見。竹屋內有兩個空間,一個是掛有竹簾的客廳,另一個是堆滿了雜物的房間,我猜這裡從前應該是阿婆的臥房,有一個曾陪伴她渡過無數個孤獨夜晚的小竹窗,必定承載了阿婆無數的祕密。走出竹屋,這才發現屋頂的瓦片也已掀開了一大塊,底下的竹椽似乎快擋不住屋瓦的重量,一副快要重壓下來的樣子。
同行的阿潘說:「三十幾年前,我們家也是住在這種房子裡。」她家在潮州,說起小時候,有一次過年,家裡的廚房忙著蒸一大鍋一大鍋的粿,突然間,他們家眾姊妹發現,蒸粿的灶上方紅紅的「很漂亮」,正欣賞不已的時候,又發現有竹屑往下掉,這才突然醒過來:「不好了!失火了!」驚動大家趕緊把粿搬走,挑水來滅火。現在講起來,好像成了一個大笑話,但想像當時的場面,一定是緊張萬分,所幸有驚無險。
「那時候,住在這種竹屋裡,真是冬暖夏涼,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阿潘的父親就是一位穿鑿屋師傅,年輕時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在竹屋方面有78年的經驗,現在八十多歲了,但手藝並沒有傳下來。「現在找不到年輕人想學了,我們是最後一批學『刺厝』的師傅。」潘爸爸是福佬人,他很高興現在還有人對竹屋有興趣,可惜他年紀大了,眼睛不行了,無法再親手搭一間竹屋,但是如果有人想學,他還是很樂意「口傳」的。
潘爸爸很有耐性地跟我解說製作竹屋的要訣:「竹子的選材不僅要堅韌不易碎的『莿竹』,而且採收時間最好是農曆十月過後到春節之前,因為這時候是乾季,竹子的水分較少、較沒有香味,比較耐蟲蛀,蓋得好的竹屋可百年不壞。」屋頂所鋪的草葉,每一、兩年就要整理一次,可以先一層一層加上去,等加個3-4層之後,再全部撤掉,換上新的草葉即可;或是改用較耐久的瓦片也行,如果為了有較好的隔熱效果,也可以在瓦片下加一層茅草。
至於牆面的塗料,從和上稻草的乾牛糞,到泥灰、水泥都可以,要看各家的經濟能力來做決定;也有完全不塗的窮苦人家,政府也會因為住這樣的房子而不收稅。塗上泥灰等材料的穿鑿屋,住起來冬暖夏涼,能對抗地震更是其最大優點;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防火問題,否則一旦燒起來,全部家當都會付之一炬。
製作穿鑿屋唯一需要的工具就是「鑽頭」,鑽頭前端形狀像指甲,略呈圓弧形,依寬度不同而有十幾種尺寸,從最小的34分,到最大的一吋多,鑿不同大小的洞,就用不同尺寸的鑽頭,一刀刀、一鑽鑽,鑿出竹頭與竹頭之間,或竹竿與竹網之間適當的接合榫頭,然後就可以不用一根釘地將一間竹屋組裝起來。正因為是組裝的,所以是一間可以「帶著走」的房子,一遇洪水氾濫,把屋頂掀開,拆下屋牆,將所有屋材拖扛著到別處,重新組裝後,又是一個嶄新的家園。
隨著經濟好轉,房屋建材也從竹子、土磚、燒磚,到現在的鋼筋水泥,而速成式的「輕鋼架」鐵皮屋,甚至是急難用的「組合屋」,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當年「穿鑿屋」的精神,但若以「工藝」層面來說,當然前兩者遠遠不及竹屋來得有感覺。竹屋年代的逝去,或許代表人類經濟生活的進步,卻也意味著我們的生活離自然越來越遙遠了……


【本文取自竹田寶地~頓物庄的黃金歲月一書

2 則留言:

  1. 我希望能用雙眼看見更多台灣的美,能否請問這大約的地址?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在竹田村,鄉公所對面的巷子裡,要問一下人比較容易找...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