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又名「谷川」,前者據說是漢人取的,後者則來自日本人,約三百年前由排灣部落Tabataban分支到此所建立,排灣語稱她為Kurgul或Kurag,原意不詳。日本時代的伊拉部落曾遷移至三地門,但因遭到當地居民的驅離,才又在5年後回到原來的地方,距離現在的新部落只有約30公尺的南側山上,到了民國44年才確定於現在位置。但是因為這裡屬於魯凱族的生活領域,所以部落內也住了不少魯凱族人,以兩種母語及文化同時並存,是個只有30多戶的迷你部落。
我去霧台的途中,路經這個小部落,當時對這裡一無所知,只見整個部落靜悄悄地,難得見到一、兩個人,沒有一個人臉上是掛著笑容的。在八八風災中,伊拉部落下方約30公尺高的溪谷現在全沒入土石中,有部分房舍及田地瞬間消失,5人遭到土石流活埋......如果上網搜尋一下「伊拉部落」四個字,你將發現許多慘不忍睹的畫面及文字,也會看見八八之前的美麗部落樣貌,讓人看了不免鼻酸。
伊拉部落的居民現在大多安置在內埔龍泉的榮民之家,與其他幾個霧台鄉的受災部落:吉露、佳暮、阿禮、大武等魯凱族居民,已經一起生活半年多了;其中除了大武部落經勘查屬於「安全」區域而不必遷村之外,其他四個部落將來預計集體遷居到中廣的長治分台屬地,許多細節現仍在商議中。長治分台就在屏東平原的長治鄉內,四周大多為客家聚落,以及約三分之一的閩南族群,原住民族是少數中的少數,不要說原住民文化將來在這裡是否能夠得到「長治久安」,就連現在負責興建房舍的慈善單位,前一陣子因為在高雄杉林鄉興建完工的「大愛園區」所引來的爭議,就已經開始讓將來入住的魯凱族人感到十分不安,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家鄉有如一座民俗文化園區,每天為了應付遊客前來參觀,得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還得遵守佛教團體頒佈的「新十誡」,生活得有如慈善家的寵物一般。【相關資訊請見「莫拉克新聞網」:http://www.88news.org/】
將來會入住長治分台這塊30公頃土地的,除了上述的4個魯凱族部落之外,可能還會塞進2個排灣部落:三地門鄉的達來與德文(德文有部分魯凱族人)。達來就位在「風刮地」附近,如果你行經台24線公路,就會看到這座位在馬路下方、陡峭斜坡上面的部落。或許你會跟我一樣驚訝,怎會有村落是建在這樣幾乎沒有一處平地的地方?而如果你又到了位在隘寮北溪左岸的舊達來部落看過:一間間還安全地處在原地的石板屋房舍、一座空洞而沒有任何圍牆的學校、一幢已經沒了屋頂而十字架還高懸的教堂,以及一條條用石板搭起曾經聽得到踅音的階梯......,或許對於將來一處處即將被廢棄的原民部落,你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hWqCXSH2XZfdSQqVYSMRvZCS4izdS51vuDWNjbrSJa-3oK453T_ZY6-Nc0grd6bweGQ9jlLlzQOeTe37bl2bFly-deeNI-OQtz-fgG7W5gL6QDMGVW7SRern6puY0gSoG0uyZLKyfRUM/s320/sFILE3380.jpg)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8SiWF5WrF9HqwVmkhSMuIG9Uv8Hscu9wZunWh8MkvWypmqgvsdG_o29t5fC2jZBC3yrnVIN0Ut1OODShAWs_KCfFLaXl4cldNKPu3CsSOcURr_Y9gVHmC5kiNI1_VP2QmYBlm8YPd1_E/s320/SC_3409.jpg)
八八風災之後,新達來部落雖無受到土石流災害,但是經過勘查,因為排水不良,部落地基已經不穩,部分道路及民宅牆面有龜裂現象,已經被列為「不安全」區域,必須遷村;但是另一方面,因為達來的新教堂正在興建,所以掌管全部落的教會執事說:「我們不遷」。最近看到的新聞,政府已經決定將達來遷到長治分台,以免日後發生危險。同樣被暫時安置在「龍泉營區」的達來、德文和大社族人,在八八風災過後沒多久,原本是計畫一起遷到瑪家農場,連「立柱儀式」都舉行了,後來又發生一堆變化,將來會怎樣,沒人可以說得清楚,族人只知道:「很亂!」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Q26NNlDOgoPmjgB9vZs2u2suFMTYb1rAk-5Mnk4Q-CoT8FgzpAMawZLAdkEFCKbokRhvw0AWTdHn-G4BJgYKGtl0gCE3ZcGbscQYDHLMndrliHpwYF7yvZ1UA0Z2OrdVES8vPTjhEoEE/s320/sFILE3430+3413.jpg)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QOlqDKulRRlKKR2HPOe72TTMO7ap7uWwG55mFqAww6OmdiYDpEo6Py-55mo7Km6CUh3zrUWi3aWY7MigjvIWc9EpRQhyM5IpEbN3ay2lXbV7OTlX8N6CCfhjq2XazTl7Pv3VsvbHRS2c/s320/sFILE3426.jpg)
現在政府對災民的安置行為,常是將幾個不同部落的族人擠在一起生活,不要說其中有魯凱、有排灣,即使相同族群、不同部落也有自己的不同文化和生活習慣,畢竟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以「部落」的型態已經生活上千年了,要他們因為這次災難而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這並不是最理想的作法,即使天災不可免,人禍卻應該制止。對他們來說,先在平地或瑪家農場建「中繼屋」,過了三五年,山林休養生息,恢復穩定之後,再回去尋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做一個真正的永久性「遷村」,那才是最理想的狀況,實在不宜以「功利」的思維或「交代政績」的模式來看待此民族大業啊!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5byhmA8E6EB_k9mscdgjZDzbNSn9sMeXNB2rnlkwZx4UU2GgIuieix49979nZoesW_kpo0gjT-kK9KV8y4uh-Hl-IC7J3EleO3fDtZQJ_QRofYGLUIP26lJCsx4cQpZiRnUoUzEp7wpw/s320/SC_3464.jpg)
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大姐跟我說:「在營區的生活,對年輕人來說,前往工作雖然比較方便,但是對老年人來說,沒有田務可以打發時間,生活比較容易焦躁和鬱悶,所以還是回山上較好。」另一位正在縫繡排灣族傳統圖騰的阿姨,對我秀了一下她的成果,告訴我:「我在研習班學會這個傳統縫繡,沒事的時候我就做一些壁飾,到時新家搬遷就可以用上了。」儘管環境艱難,大家對於新家,仍是充滿期待的,畢竟擁有一個安穩的「家」,是所有人心底,最深切的渴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