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文字,都不足以形容霧台與神山兩部落帶給我的驚豔!我想,就讓照片自己來說話吧!唯一要說的是:部落的重建和發展就該朝這個方向走!
所幸,在這次八八風災中,霧台鄉的這兩個部落並無太大災害,所以都沒有遷村的問題,但其餘各部落都已撤出至平地安置,有族人自嘲說:「霧台鄉快變平地鄉了」。在此要引用一句霧台民宿女主人說過的話:「就算我們的部落要遷村,我也絕對不會走的!」是啊,這麼美麗的家園,誰捨得離開呢?
【提供一些相關資料】
霧台鄉的主人
以魯凱族(Rukai)為主,「魯凱」的原意是「住在寒冷高山上的人」,目前人口約一萬一千多(2006年資料),僅佔台灣原住民的3%。魯凱族自古發源於中央山脈南段的大武山區,之後歷經遷徙而分為三大支派:一支西遷至高雄茂林,一支南遷至屏東大武、吉露,另一支東遷至台東大南舊址;舊大南在多年之後,又有部分族人西遷至舊好茶,其後再分支到霧台、阿禮、神山、佳暮等部落。霧台鄉另有一處「伊拉」部落,為排灣族所建立,在八八風災中受創嚴重;同鄉的好茶、阿禮、佳暮、吉露、大武等部落,也都面臨遷村或原地重建的問題。
霧台部落營造
霧台(Wutai)部落由六個社區所組成,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眾山環伺,雲霧裊繞,而有「霧台」之名。霧台部落的家屋造型,傳統精緻,為配合觀光發展,經政府輔導為「民宿村莊」,各戶撥放經費(據說是十萬)整修門面,提供遊客住宿服務。八八風災之後,雖然部落安全無虞,但是已經搶通的聯外道路目前只能行駛小客車(路況尚可),缺乏大型遊覽車的客源,所以部落觀光亟待振興。但是我認為深山地區本來就不適合行駛大型遊覽車,而且聽說以前的盛況是會把整個部落塞爆,所以現在的霧台其實是更適合「慢活」觀光。
霧台小學
日治時期的1927年先創立「霧台教育所」,招生兒童24名,由當時日籍警察兼任教師。1943年召集霧台警駐所轄區內的佳暮、大武、去怒、阿禮、好茶、馬兒、達來等村的學童,增建教室2間。戰後百廢待舉,1946年霧台鄉公所成立,校務交由鄉公所文化股辦理,3名職員負責教學,學生約100名。後來歷經幾次分班、分校,2009年88風災前,上述部落除大武仍設分班,以及好茶因遷村而到瑪家鄉就讀外,其餘學童均到霧台本校就讀,當時共有學生89名。目前霧台及神山兩部落的學童約50名,其餘因風災而外遷,散至各地就學。【參考網站:霧台國小http://www.wutps.ptc.edu.tw/】
日治時期的1927年先創立「霧台教育所」,招生兒童24名,由當時日籍警察兼任教師。1943年召集霧台警駐所轄區內的佳暮、大武、去怒、阿禮、好茶、馬兒、達來等村的學童,增建教室2間。戰後百廢待舉,1946年霧台鄉公所成立,校務交由鄉公所文化股辦理,3名職員負責教學,學生約100名。後來歷經幾次分班、分校,2009年88風災前,上述部落除大武仍設分班,以及好茶因遷村而到瑪家鄉就讀外,其餘學童均到霧台本校就讀,當時共有學生89名。目前霧台及神山兩部落的學童約50名,其餘因風災而外遷,散至各地就學。【參考網站:霧台國小http://www.wutps.ptc.edu.tw/】
魯凱文物館
原為「霧台鄉綜合大樓」,於1996年在鄉長的主持下開始籌劃改建並豐富館藏,現成為瞭解魯凱族的一扇窗。建築外觀完成於2000年,由當地藝術家卡拉瓦設計,再與他的父親杜巴男合力裝飾。女兒牆以魯凱族傳統舞蹈為主題,二樓婦女攜手高唱迎賓曲,三樓青年賣力跳著迎賓舞,其中還有魯凱族的守護神--百步蛇也興奮地扭曲身體共舞,全館充滿原住民藝術的裝飾趣味。我去的當時,文物館正以「想念天堂的族人」為題,展示2008年底相繼過世的三位耆老,他們分別是:木雕藝術家--杜巴男、民族音樂家--盧正君、資深獵王--龍尺武,藉此激勵族人的士氣,希冀延續祖先的精神。
原為「霧台鄉綜合大樓」,於1996年在鄉長的主持下開始籌劃改建並豐富館藏,現成為瞭解魯凱族的一扇窗。建築外觀完成於2000年,由當地藝術家卡拉瓦設計,再與他的父親杜巴男合力裝飾。女兒牆以魯凱族傳統舞蹈為主題,二樓婦女攜手高唱迎賓曲,三樓青年賣力跳著迎賓舞,其中還有魯凱族的守護神--百步蛇也興奮地扭曲身體共舞,全館充滿原住民藝術的裝飾趣味。我去的當時,文物館正以「想念天堂的族人」為題,展示2008年底相繼過世的三位耆老,他們分別是:木雕藝術家--杜巴男、民族音樂家--盧正君、資深獵王--龍尺武,藉此激勵族人的士氣,希冀延續祖先的精神。
杜巴男紀念館
杜巴男是國寶級的木雕藝術家,他的三個兒子都繼承天賦,整個霧台部落幾乎都是他們父子的作品。杜巴男ama(魯凱語對男性長輩的稱呼)於2008年底去世,享年74歲,他同時也是一位英勇的獵人,成果豐碩。屋內大廳有一座醒目的巨型圓柱雕刻,上面有獵人的自雕像,周圍綴有山豬、鹿、熊等動物,手法純熟,讓人讚佩。屋內除了到處是他的雕刻品以外,也展示他用過的獵刀、飛槍、服飾等等,還有一堆他得過的獎狀和獎旗。這裡也提供民宿,睡的是石板床;而一樓則住著他的遺孀,如見到她,別忘了稱呼一聲「ina」。
霧台基督教堂
霧台的基督信仰自1950年才開始,於1958年由信徒捐地在現址蓋了第一間教堂,歷經三次改建。現在看到的這間完工於2007年,歷時5年多,設計興建者為杜巴男及其兒子杜再福(卡拉瓦),此教堂也是杜巴男的遺作。教堂牆面由石頭堆砌而成,宛如一間小城堡,上面佇立兩座吹送福音的天使像,以及一位敲鐘的貴族像;走上二樓的樓梯扶手,是族人們正通力合作興建教堂的塑像。整座建築充分利用塑像以及魯凱族元素,精采的程度讓我想到巴塞隆納的聖家堂。
【一不小心又說了很多,其餘就請參考網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