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寄予過多幻想的蓋橋後交通美夢

前幾天(9/13)上班尖峰時間,淡水竹圍路段有一起連結車爆胎後倒臥在路邊的交通意外,造成原本該時段就容易塞車的竹圍,車輛更是回堵到登輝大道,經過1小時才紓解,使得用路人抱怨連連,也更加寄望淡江大橋的興建可以解決淡水塞車惡夢。

筆者自己也是用路人,對於該路段的尖峰時間路況有些觀察,雖然我很幸運沒有碰上這場意外所造成的回堵,但是對於部分用路人把塞車歸罪於沒有淡江大橋的邏輯,我想在此提出一些質疑,也對淡水交通提出一些解決方法。

(圖:平時的關渡橋根本沒甚麼車,一旦有了淡江大橋,平時更會是一座蚊子大橋。攝於下午快五點。)


一、昨天剛好是颱風前夕,許多原本平常不開車的人也選擇開車上路,使得交通更加惡化,沒想到又去碰上這場大意外;我想這種颱風天加交通事故的機率應該是小到簡直可以去買樂透了,為了這種偶發事件而想到「淡江大橋非蓋不可」,實在有點牽拖。試問,如果這輛連結車是倒在大橋上呢?淡橋雙向車道是分隔開來的,不是想回轉就回轉,連結車、貨櫃車將來會是淡橋的常客,如果以後也倒一輛在橋上,不知開發派的用路人想的會是「大橋一條不夠用」之類的嗎?

二、當台北市或國道遇上車禍塞車,用路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不是嗎?還是也會想到應該多開幾條路來避免遇到車禍塞車?當然如果您運氣好,剛好旁邊就有一條路可以閃出去,那恭喜您;但人同此心,不會只有您想到要改道,所以還不是又塞住了?況且,竹圍路段也不是沒有替代道路,可以改走馬偕醫院後方的社區道路,一路通到北投自強路,或是往小坪頂山區繞下去,也可以通往北投稻香路;但我不知道塞車當下有沒有交通單位做此引導,為何不做?淡水的交通管理一向做得很差,這是不是造成淡水塞車嚴重的元兇之一?

至於淡江大橋能不能解決淡水塞車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看。據官方估計,淡橋能舒緩關渡橋約3成車流量,就假設最塞的竹圍路段也是紓緩3成。但人的行為有一種現象,一旦交通沒那麼擁擠了,許多原本不開車的人也跟著開車了,或是又搬來了一些新居民,我估計淡橋通車個半年至1年,路又會塞住了。如此看來,寄望淡江大橋可以解決淡水交通問題的人,顯然是抱存過多幻想於蓋橋後的交通美夢。

所以,淡江大橋的主要功能根本不是用來解決淡水塞車用的,而是為了給淡海地區居民交通方便用的,甚至還可能為假日的淡海帶來更多車潮,不僅讓淡海新市鎮車滿為患,也讓早已塞爆的淡金路往北路段更加水洩不通。

至於我們是否應該為了淡海居民的權益去搭建這座河口大橋,應該要先評估淡海地區的人口規模,畢竟公共建設用的是大家的辛苦錢,耗費150多億元去新建一座大橋,是否有其效益?大橋兩岸新市鎮根本沒有發展起來,若說淡橋只紓緩關渡橋3成交通量,那將會是全台灣都會區效益最低、耗費最高的橋樑!

對於淡水尖峰時段的塞車,筆者也在此提供以下方案,如果您不是為蓋橋而蓋橋,真心只想解決交通問題,請一起督促政府思量參用:

一、改善關渡橋交通:關渡橋的塞車發生在竹圍引道,一上了橋面就順暢了,顯然是車道設計有問題,所以建議將橋面上原有的人行道改成機車道,讓機車道與快車道分離,另闢人行道與自行車道,這樣就可以減少因「交織現象」所造成的引道壅塞。車道因為從原本的兩線道變成三線道,估計所紓緩的車流量不會比興建淡江大橋要少,而且大大節省了建設經費與工程時間。

二、改善竹圍交通:淡水交通的瓶頸在竹圍,改善竹圍路段的交通才是對症下藥,2013年開放使用的馬偕醫院後方替代道路應該廣為宣傳,並做好路線引導標示;另外就是30年前做一半的徵收計畫可以繼續執行,拓寬台二乙線竹圍路段道路,並做好交通管理。

三、鼓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提供更友善的公車系統、捷運班次,讓用路人更樂意改乘,尤其尖峰時段的捷運應該加開班次,不要讓淡水首站就班班人滿為患,那後面車站的乘客自然搭乘意願就低。

四、限制淡水開發:淡水的交通問題涉及到的是城市發展問題,政府沒有規劃好淡水的新市鎮發展,忽視淡水特殊的地理限制,把淡水當做另一個「臥房型城市」來開發,這是非常錯誤的政策!若淡水沒有停止開發,繼續引進更多人口,沒有促進在地就業,沒有讓北海岸自成一個生活圈,不停止過度仰賴聯外交通的話,塞車將會是淡水人永遠的夢靨,開再多路、蓋再多橋,都無法真正解決交通問題,只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作者:施云,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

請與我們一起加入反橋連署: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3042609163500
並關注反橋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RiverSun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