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西班牙海鮮飯的誕生地~瓦倫西亞(Valencia)
面臨地中海、置身伊比利半島東部農業區中心的瓦倫西亞,因其優越的氣候和地理位置,是許多征服者的夢土。希臘人最早將此地作為殖民地,然後羅馬人將他改作為軍人的養老地,並利用這裡溫和的氣候,開發每一寸農地;接著,西哥德人也為這裡的農業作出了貢獻。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小漁村的春天~西班牙「畢爾包(Bilbao)」
西班牙北部沿海一帶,平原與群山青翠蒼鬱,四個相鄰的自治區有「綠色西班牙之稱」。其中位於最東邊的巴斯克地區(País Vasco),居民有著最原始的伊比利人血統,以及西歐現存最古老的語言(有點像法語),也難怪至今他們依然不放棄獨立建國的心願。
從法國西南邊進入伊比利半島是我第二次進入同一片土地的路線,為了造訪聲名大噪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這才是我真正的朝聖對象,而他也果不負我望地展現他迷人的身影與豐富的內涵,並且讓我正式見識到巴斯克地區的城市。但我並未感受到傳言中這地區該有的火爆情節,反而是路人的友善回應,甚至可以用法語溝通,讓我更覺得親切,他們的抗爭畢竟還是理性的;但也或許這裡的亞洲人甚少的關係,居然有人認為我是菲律賓人,難道是我變黑了?不過至少這答案比「日本人」要有創意多了。
有一條大河流竄而過的畢爾包(這條河就叫「畢爾包河」),是這北西班牙的重要城市之一。她從原來的小漁村發展為工業大城,現在又因「古根漢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的進駐,成為現代藝術愛好者的必訪之地。佔地32,500平方公尺的古根漢美術館就位在畢爾包河畔、交通流量極大的沙樂菲橋(Puente de La Salve)之一端,由建築師Frank Gehry巧妙的設計,讓這座美術館不僅在鬧中取靜,而且成為現代藝術的領航員。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二十世紀的大膽嘗試。她外部以極具線條美的鈦金屬一片片加以組合,用來包裹以大石灰岩堆築而成的內部結構;再加上大面積的玻璃,讓美術館裡的空間擁有千變萬化的光線。之所以選擇石灰岩是為了與對岸的Deusto大學的砂岩做對照,一個兼顧週遭環境所設計出來的建築,才能真正帶給觀者視覺上的享受。
內部所展出的當代藝術作品包羅萬象,舉凡錄影藝術、裝置藝術、現代雕塑、攝影、繪畫等等,每年吸引將近一百萬的遊客造訪,連帶創造了無限的商機,誰說美術館的經濟效益不大?!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斗羅河岸最醇美的酒鄉~葡萄牙「波托(Porto)」
相較起首都--里斯本(Lisboa),「波托」在葡萄牙的旅遊書中,名氣顯然小很多,但她的「波特酒」卻是世界知名,加上斗羅河(Rio Douro)的沿岸風光,以及老城區的樸實寧靜,她卻在我的葡萄牙旅行中,留下最深刻、美好的印象。
波托在葡萄牙的建國史中,扮演了首要角色。葡萄牙的原文「Portugal」一字,即明示了「Porto」這個城市在建國史中所扮演的開國先鋒角色;而中文所翻譯的「葡萄牙」一名,也正好巧妙地暗示了「Porto」就是葡萄酒的產地。
波托酒生產於斗羅河中、上游谷地,此區的葡萄生產以傳統的地主執行方式已超過兩千年的歷史,在技術、社會、經濟上都深具意義,因此,西元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旅遊宣傳單上,可以見到一群人赤腳在大槽裡踩著成堆葡萄的有趣照片。
位在斗羅河出口處的波托市,在十三至十五世紀之間,是葡萄牙最大的港口,同時也是造船中心,她所製造的多桅帆船(Caravel)是歐洲當年競相下訂單的對象,一艘艘木製的多桅帆船滿載香料、貨物航行於世界各大洋,這是何等的榮景!如今雖然一切已成過眼雲煙,昔日的海上英雄已功成身退,所幸波托美酒依然流芳百世,堆滿葡萄酒桶的輕舟──Barcos Rabelos,依然沿著河左岸停靠,更增添斗羅河的嫵媚(儘管這些木船和橡木桶都已成了某些酒廠的活廣告)。
不僅在政治、農產上著名,波托同時也是北部的工商業中心,僅次於里斯本的葡萄牙第二大城。雖然是工商大城,卻沒有因財富和繁華而感染了嬌貴之氣,在熱鬧的新市鎮中,市民謙卑地生活在其中,而山上以大教堂為首的老城區,也依然保有她的尊嚴。
走在房舍密佈、巷弄擁擠、層層石階的老城區,讓我想起以前的九份,那是青苔還會爬滿石階的年代,紛擾的遊客與店家還未進駐之時,那時還嗅得到時光的停留,歷經滄桑的氛圍,在每一個轉角之後,總藏著一份給外地人的驚喜、給當地人的記憶。
由於波托所留下的美麗歷史遺蹟,聯合國敎科文組織早於1996年就將波托的斗羅河兩岸舊城區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而旅遊業正在起步的波扥,尚未因大批的觀光客而破壞了這城市的原味,消費指數也還未被寵壞;尤其是斗羅河的優美、宜人,以及老城區的素雅、樸實,最是教人沉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