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從「印度當代藝術展」隨談我的印度行


「來到這個國家旅遊的人大多有被警告過,不過通常他們仍舊沒有準備妥當就來了。」當我看到前一陣子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展出的「發現印度」當代藝術展的一篇文章,由喜納吉藝術基金會總監---山傑庫瑪所寫的「矛盾就是印度之道」裡面的這句話時,忍不住發出會心一笑。

是啊!出發到印度之前,所有知道的朋友都會告訴我「要小心!」又剛好那一陣子才發生過幾個台灣人在德里的Jama清真寺一帶遭到槍擊的大新聞,這下子要小心的東西,就不只是一般耳提面命的水、食物、小偷、騙子、搶匪、傳染病,還多了一項「子彈」,讓我一個半月的印度行,已經是人未到卻先緊張了,這對我來說真是前所未有。而我那個跟我同樣愛四處趴趴走的老媽,還自我心理建設地跟我說:「你沒有要到那個地方啦喔?」怎可能!我的第一站就是德里啊!

當晚一進到德里機場,看到那麼多武裝刑警(還是軍人啊?)就已經讓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接著搭公車進入市區,沿途景象更是讓我一陣錯愕:飛馳的車輛一路鳴著喇叭,不斷地在車陣中橫衝直撞,同一車道上還有三輪機動車、人力腳踏車、牛車,甚至行人就從車河中穿梭而過,不然就是走在一片漆黑又坑坑洞洞的人行道上,不時又走下人行道與車輛擦身而過;但是這一片混亂中,居然還可以見到有人就大落落躺在路邊睡覺......奇怪的是,這一切我竟是帶著一種「驚喜」的心情進入眼簾,因為我想我真是進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度(印度觀光局的宣傳詞);只求老天別有不幸的事在我面前發生......

誠如山傑庫瑪在該文中所寫的另一段話:「當代印度呈現的是一種拒絕受限制的多重混合體......」就是這種失序、多元、混合,讓印度之所以吸引人、充滿魅力,有人可以一去就超出了預定停留時間,也有人去了還想再去,甚至就乾脆定居在那邊。所以儘管有人不喜歡她的髒、亂、臭,更痛恨她的小偷、扒手、騙子滿街橫行,但是旅行之後回味起來,印度依然叫人又恨又愛!

在這次印度當代藝術展中,呈現的也是印度藝術家對自身環境的一種省思、對歷史的一種詮釋,包括印度的多種族議題、女性議題、貧民議題、處在現代化與工業化環境中所面對的種種衝突等等。熟悉的大量色彩揮灑在許多作品之間,以及印度神祇、印度人、印度通俗文化(包括寶來塢電影文化)等等各式各樣的印度符號不斷出現,當然也有「非印度式」的表現手法,卻都同樣呈現了這些印度藝術家在現代環境中所深切感受到的一種不安情緒。

我想這種不安,就是來自印度現在所處的一種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過渡狀態。就如我在印度德里所看到的景象一樣:一隻大象在德里最熱鬧、最現代化的城區,長驅直入車水馬龍之中;或是一個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頭頂著一籃塵土,正為著蓋一棟現代化的樓房而賣命;再或者就是一個三輪車夫,賣力地踩著腳踏車板向前奔命,與身邊呼嘯而過的機動車競相拉客......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想起我那個經常滔滔不絕的老媽所述起的50年代台灣。

但是印度畢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台灣在這一點上自然是沒得比。印度的地理環境複雜、種族文化多元、宗教派系繁多,歷史上的印度,版圖時大、時小,從印度土著到雅利安人、再到波斯人,也從婆羅門教到佛教、又到伊斯蘭教,最後又來了英國人與基督教,這些形形色色、各異其趣的文化都曾經長駐印度這塊倒三角土地,兼容並蓄卻又互相矛盾排斥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當今印度所要面對的課題絕不只是身處現代化的轉折,還有不同種族、宗教之間的差異想法,甚至與中國、巴基斯坦之間的未定國界歷史公案,這一切都加深了印度要朝安定經濟發展的難度。儘管如此,印度依然在21世紀成了世界的「四大金磚」之一,這更讓人好奇像印度這樣的一個國家,是如何辦到的?尤其印度勞工每月一般所得只有4000魯比,卻要應付一個月4000-5000魯比的基本開銷,也難怪印度的乞丐滿街都是,真是用討的比用賺的還快。

我停留印度時,正值「大英國協運動會」在印度德里舉辦期間,這種為了臨時性國際賽事而全城動員起來的使命感,讓我對這塊「金磚」的由來稍微找到了一些答案。但是也因為如此,德里全城戒備森嚴,就連坐個捷運、進個賣場都得大搜身,每天都得被女警全身上下摸過好幾遍(希望她不是女同性戀)。這樣的一個地方,卻依然擋不住子彈、攔不住滿街的盜賊,也制止不了印度人為了賺小錢而不惜對外地人撒謊、拐騙的本色,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這個從台灣去的老實人,到現在都還心有戚戚焉!




「印度當代藝術展」更多照片: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31700&id=100000861915002


「印度人愛拍照」攝影作品:http://picasaweb.google.com/seeingimage/India#

「印度小販」攝影作品:http://picasaweb.google.com/seeingimage/20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