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照片皆在布魯日 |
選這時間來布魯日是為了看昨天的聖血日遊行/ Heilig Bloedprocessie,自從西元1256年以來,這遊行就在每年耶穌升天日,也就是復活節40天後的下午舉行,今年2025剛好是5月29日,被稱為「布魯日最美好的一天」,這活動已是聯合國認定的無形文化資產。
聖血日遊行的主角是一塊據說沾有耶穌受難時流出血液的布,來自12世紀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期(1147-1149年),由法蘭德斯伯爵Thierry of Alsace從聖地耶路撒冷帶回,他同時也是耶路撒冷國王(來自法國王室)的女婿,在1139年娶了公主。當Thierry參加法德國王帶領的第二次東征時,獲得聖地教會贈予的聖血布,他將其放在他私人的禮拜堂中,也就是現在的「聖血聖殿/ Heilig-Bloedbasiliek」,聖殿旁的市政廳就是當年的伯爵府所在地。自從13世紀的聖血日遊行以來,裝著聖血布的金匣都會跟著遊行隊伍一起公開展示。
遊行從下午兩點半開始,上午我先出門去附近超市買食物,此時街上已經排了很多椅子,人潮也慢慢湧入古城。我在進超市前,一位先生問我要不要看遊行,接著跟我推銷這裡的座位可以舒服地看,我問他多少錢,好像10歐還多少,我不記得了,因我本來就喜歡跑來跑去看活動,不是很有興趣花錢坐著看,便跟他說我考慮看看,然後溜進超市中,幸好出來時沒再遇到他。
不久領頭的樂隊開始進場,後面接著許多著古裝的人物,呈現許多聖經故事、歷史故事等等,據說有近兩千人參加遊行,大家都演得很認真,真實動物也上場,還有著古裝的各行各業人士,掃馬糞的人也真實演出,耶穌在不同故事中出現好幾次,羅馬軍團也上場,最後是聖殿裡的真實寶物,但聖血匣太小了,不確定放在哪裡。
為了看遊行、追隊伍,我站了好幾個小時,累壞了,五點多到大廣場旁的速食餐廳休息一下,這裡的二樓可以很清楚看到整個廣場,不過此時遊行隊伍已經結束,如果還沒結束,可能擠不進來吧?
接著我又到聖血聖殿看看,原來遊行結束後,聖血匣在此開放信徒付費近距離朝聖,很多人正在排隊。我因為不是信徒,實在不好意思做這件事,我如果去看必定是抱持懷疑的求真求實態度,這樣可能很不敬?沒多久,朝聖在七點就結束排隊了,此時才開放拍照。
之前在義大利都靈也看過耶穌的裹屍布,那塊是免費參觀且可以拍照的,不過我看不太懂,據說那塊驗過DNA,跟另一塊在西班牙Oviedo的聖血布血型一致,AB型,而布魯日這塊沒驗過。
![]() |
聖血聖殿 |
昨晚到大廣場欣賞完夜景才回旅社休息,在房間裡,一位才剛入住的東亞女孩劈頭就問我是哪裡人,很少遇到這麼直接問人從哪來的,我想她大概想知道我是不是說中文,因為她看起來就是一臉華人面孔,所以我就回答她了,接著她用中文說,我也是台灣人!然後我們就聊起來了,她說她是第一次在青旅遇到台灣人,我想了一下自己的狀況,我好像也是耶!台灣人好像很少會住青旅,通常是團體來玩,不可能住青旅,自助大概也走豪華路線居多?像我們這種窮旅型的,台灣不流行啦!
接著我問她去哪裡玩,她說她前一站是根特,她覺得布魯日和根特很像,我因為還沒去過根特,所以不清楚,但是我來布魯日之前,很多人都跟我說布魯日很漂亮,我因為顧著看遊行,加上到處是人,對於布魯日古城的全貌我還沒看清楚,打算今天寄放行李後再去逛逛。
後來今天上午退房後一直遇到那位同房的台灣人,客廳、廚房、廁所、門口,也真是太有緣!她說她今天要前往荷蘭,我問中間的安特衛普怎麼沒去?她問我那裡有什麼,又說她不知道昨天下午的布魯日有聖血遊行,看來她玩得很隨性吧!
今天天氣比昨天好很多,我把整個古城大致走了一遍,但是這幾天是比利時假日,耶穌升天的日子,整個布魯日古城跟昨天一樣擁擠,人潮多到讓我有點逛不下去,而且走到半路,我的涼鞋鞋帶又斷了,只好拿出夾子緊急應付一下,晚上到旅館再縫接了。
在布魯日看到很多手工巧克力店,我才想起有名的比利時巧克力我還沒買,在布魯塞爾的購物街也有看到,但是那裡的店面看起來都很高檔,讓我不敢走進去。在布魯日我走進好幾家巧克力店,發現也都很貴,後來還是買了一包松露型黑巧克力,原以為是不加糖的,後來吃了才發現也很甜,大概這裡黑巧的意思是不加牛奶吧!這包比利時手工巧克力雖然濃郁,但我覺得在台灣吃的松露巧克力也很好吃啊!而且都很容易融化,繼續常溫放下去,恐怕要變成巧克力醬了!
比利時巧克力之所以有名,除了歷史因素之外,還有嚴格的研磨與添加規定,確保入口即溶的原味感受。巧克力的原料可可,原產地是中南美洲,自從西班牙人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人開始引進這原豆,做成風靡的飲品和甜點,後來又在非洲種植。比利時的西班牙統治歷史與發達的商業,加上在剛果的殖民歷史,讓比利時巧克力製作自16世紀以來就越趨成熟,而布魯日在中世紀就是熱絡的國際貿易城,手工巧克力的現場製作在這古城商鋪中成為另一道風景。
昔日的布魯日離海不遠,一條河流Reie從這裡流向當時的一個大海灣Zwin,布魯日的名字Bruges/ Bruggia,原型就是橋brugga。古羅馬人在這裡建了防禦工事,為的是抵禦海盜侵襲,後來的維京人也多次侵擾這裡。在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布魯日原屬於西法蘭克王國的邊界,當地法蘭德斯家族受法王冊封,日後漸漸擴大領地,成為法蘭德斯伯國(Comté de Flandre),早期以布魯日為首都,周旋於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
1128年,布魯日獲得城市權,建造新城牆,並開挖運河,通往海灣Zwin,連結了北海,也開啟了貿易之路。12世紀開始,南方的貿易大城熱內亞、威尼斯等,與北海城市倫敦、漢薩同盟各城,在布魯日港口交會,交換北方的毛皮、羊毛、木材、魚貨,以及南方的香料、絲綢、葡萄酒、橄欖油等,透過運河和Reie河,再將這些南北貨輸往內陸大小城鎮,當時的漢薩同盟還在布魯日設置辦事處,儘管布魯日不是同盟一員。接著,14世紀併入勃根地公國、15世紀成為哈布斯堡領地,繼續創造輝煌。
![]() |
大廣場上的省議會(Provinciaal Hof) |
今日大廣場上的省議會(Provinciaal Hof),早期就是港口關稅行政大樓的位置,那時候的船隻可以行駛至此。而一旁的布魯日鐘樓(Belfort van Brugge),則是當時的布料所,也曾是城市檔案館,但在1280年的一場毀滅性大火之後,城市檔案已不復存。儘管如此,她們仍見證了布魯日昔日的商業繁華,以及古城內的許許多多豪宅、城門、運河也是,所幸沒在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凍結了15世紀末期港灣淤塞前的中世紀樣貌,城門內的歷史中心已是聯合國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
![]() |
布魯日鐘樓 |
古城邊緣,靠近火車站的方向,有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Prinselijk Begijnhof Ten Wijngaerde/ 王子貝居安院,她旁邊的河就是Reie。在低地區很多城市都會看到名為「Begijnhof/ 貝居安院」的地方,這是中世紀一個修道不離城的女性組織,她們信奉上帝,可自由婚嫁,也自給自足,不靠捐獻過活,院內可能包括釀酒廠、麵包坊、醫院、紡織工坊等等。現在的貝居安院大多已轉型為其他用途,甚至住宅,尤其新教國家,而布魯日的王子貝居安院現在是本篤會修女院,裡面有博物館等,有時會開放給大眾參觀。
![]() |
王子貝居安院 |
我繼續走往北邊,去看看寧靜的運河區,這裡也很多豪宅,其中有間薯條博物館(Frietmuseum),據說炸薯條是比利時人發明的,但是被法國人收割了,原因是,當時世界大戰,美軍來到比利時,看當地人吃著薯條、講著法語,他們以為是法國人,從此稱這東西叫「french fries/ 法國炸物」,法國人就順水推舟稱薯條是法國的街頭食物。可能就是這樣,比利時人開了這所世界第一家薯條博物館,試圖為薯條正名。
今日的布魯日雖已經不是商業大城,但北面不遠的海邊Zeebrugge新闢了一個國際港,貨櫃吞吐量僅次於安特衛普,並有客船前往英國等地,也是比利時最大的漁港,有新運河連接布魯日,也可搭火車、電車抵達。事實上,Zeebrugge這個名字就是布魯日海邊之意,而昔日的港灣Zwin,現已成一片潟湖,也是水鳥的天堂。
![]() |
古城內的運河 |
今天在布魯日又逛了三四個小時,終於覺得差不多了,去拿行李到下一站--法國Lille,就在邊界不遠,本來應該是先到根特(Ghent)比較順路,但是那裡的青旅週末很貴,也訂不到女性房,所以決定先到法國邊城,她也曾經是法蘭德斯伯國的一部分,先住個兩晚再說。但是,在前往邊境的火車途中又出狀況了!
從布魯日搭火車到法國要在比利時邊境的Kortrijk換車,但同一月台居然有兩班不同方向的車,然後我就上錯車了!得再等半小時才能搭回頭,然後重搭,原計畫七點可以抵達Lille,現在變成八點才能到,真是無奈!為什麼不同方向的火車要放在同一個月台?一列往這邊,另一列往那邊,而且也沒清楚標示。
搭錯車的人還不只我一個,當我在火車上發現方向不對就趕緊問人,被我問的那位女士說,你不是第一個搭錯車的人!後來在月台上果然遇到好幾個也搭錯車的人,其中有一對法國母子,那個小孩子一直找我講法語,但我能回應他的很有限,還好她媽會一點英語,後來我們就共患難了,小朋友說他肚子餓,剛好我有隨身帶的點心棒可以請他。其實我的包包裡還有剛才在布魯日車站買的三明治,原本也是打算肚子餓可以吃,但是因為三明治不好分人,我就不好意思拿出來在他面前吃了。
![]() |
昔日貴族豪宅,今日博物館 |
八點多終於到了Lille,此時車站一帶好多人,看到法蘭德斯車站這麼漂亮,我舉起手機想拍照,奇怪,怎麼好像旁邊有人盯著我看,原來是路人停下來等我拍完,我謝謝她,但是在比利時,我才一路碎碎念他們老是擋我鏡頭,甚至我已經站到人行道最前線了,他們還是要走到馬路上從我鏡頭前過去,居然到了法國突然有人停下來等我拍照,回到我對歐洲人的印象,還有路人也會對我打招呼,比利時人根本當作沒看到,可見教養在不同國家的差別有多大!
拖了一公里半的超崎嶇石板路,終於到了旅社,但站在門口我就快暈倒了,裡頭吵翻天啊!本想如果不難住就多留一晚,明天可以睡一天,看來兩晚已經很夠了!而且廚房居然沒有微波爐,沒有玻璃杯,沒有開罐器,烤箱只見到一個烤盤,也沒多少餐具,感覺這廚房只是個裝飾品。原本很開心知道法國超市開到十點,而且價格比荷比都便宜,但看到一堆微波食品卻開心不起來,跟我無緣。後來還發現這層樓三間浴室全都壞了,洗澡要到樓上,而且居然只有冷水!到這裡我已經崩潰了,忍不住問了一位坐在外面露台的黑人先生,這正常嗎?他說他沒洗澡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