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紀錄片「靜默沙洲」即將放映(已發行)



靜默沙洲 Silent Shoal

台灣 Taiwan / 2009 / 80 min / 施云 Sophie Seeing


三重、蘆洲六座古厝的不同命運

本片榮獲2011年CNEX主題影展「機不可失」青睞,將有兩場放映
10/31(一)15:40 板橋文教館
11/01(二)17:40 板橋文教館
歡迎關心古蹟保存議題的朋友前往指教~



故事大綱: 

近台北市的三重與蘆洲,過去曾是不宜居住的沙洲,近二十多年來的快速開發,零星古厝一一消失。一座古厝見證一段開發史,看似無聲卻非無言。本片透過六座古厝,看見並詮釋人與建築的關係。 

以2009年因拓寬道路而局部被毀的三重「吉慶居」為開端,尋找已屍骨無存的蘆洲「秀才厝」,探討古蹟保存失敗的原因;再以八十多歲阿嬤居住的蘆洲「西洋樓」,呈現出不同世代對古厝的看法。三重最完整的林氏古厝「崇德居」,雖有子孫力主保留,卻面臨家族壓力與法令的不完善而進退兩難。 

再進入已被指定為古蹟的「蘆洲李宅」大院,李家的文化保存精神讓人感到欣慰,更在私有古蹟的管理上提供了一個範本;而蘆洲的「八角樓」,則以一個去向不明的「歷史建築」之名暫時保留,卻因業主無力符合政府的古蹟修復申請制度,只好使建物任其凋零...... 

古厝,究竟是歷史的負擔、子孫的包袱,還是家族的榮耀、民族自信的展現?是城市建設的阻礙、地方發展的毒瘤,還是土地增值的利器、文化觀光產業的擴散點?是屬於私人財產,還是全民共有的文化財?除了深思,或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本片已經發行~~


影片創作動機

因為三重「吉慶居」的即將被毀,引發作者的在地關懷,驚覺原來曾經住了多年的三重,還有古厝的存在,於是展開一連串尋找沙洲古厝的行動,紀錄並探討台灣的私有古厝為何始終難以保存的原因,是業主的無知?還是政府的失責?亦或是全民的冷漠?古蹟的保存,對業主、對民眾、對城市來說,有沒有可能創造三贏的局面?而保存古厝,對居民、對全人類來說,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只是懷舊的憑藉?或是延續祖先的精神?我想還有一點是:面對未來的全球化,保留一個身份的認證!

二、影片所陳述內容的來龍去脈
作為台北市「衛星城市」的三重與蘆洲,近二十多年來的快速開發,讓人幾乎忘了這片土地過去曾是塊不宜居住的沙洲,零星少數的古厝一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一座古厝,見證一段開發史,看似無聲,卻非無言。老祖宗的足跡與心血、智慧與期望,都深藏在古厝的每一堵牆、每一塊磚、每一角落。
古厝,究竟是歷史的負擔、子孫的包袱,還是家族的榮耀、民族自信的展現?是城市建設的阻礙、地方發展的毒瘤,還是土地增值的利器、文化觀光產業的擴散點?是屬於私人財產,還是全民共有的文化財?除了深思,或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延伸思考

一、古厝在都市開發中,是否成為一種衝突或對立?借鏡歐洲城市,無不以保留百年以上建築為榮耀,不僅建立了城市性格,也建立了城市人的文化價值,更因此成為享用不盡的觀光文化財;但是在台灣,似乎城市建設等於古建築物的拆除,等於農田綠地的消失,這樣的思維,是否有待商榷?
二、古厝留不住,誰之過?古厝究竟是私產?還是公共文化財?保留與否,是否只能交由所有權人來決定?公部門此時又該扮演何種角色?介入與不介入?積極或消極?社區居民能不能表達自己的聲音?
三、古蹟獎勵條款的缺失在哪裡?業主的損失如何補償才算合理?或是該讓業主予取予求?而容積移轉之後,所出現的摩天怪獸,是否應該存在?
四、列管為古蹟或歷史建物之後,如何修復才不會造成古建物的另類破壞?修復申請程序是否公部門應該積極介入?修復後的古建物活化又該如何進行?管理權與使用權又該歸誰?業主?還是全民?政府又該扮演何種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