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推開時間巨輪的鄉村都市~葡萄牙「里斯本(Lisboa)」


「全歐洲最大的聖誕樹,今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點亮......」突然聽到電視新聞傳來這樣的報導,我忍不住要盯著電視裡的聖誕樹,看看是否和我當年在里斯本看到的一樣巨大,還有那棵聖誕樹所在的貢梅西歐廣場,是否就如當年那樣氣勢華麗,以及廣場上的人群,是否依然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那年冬天,我從葡萄牙北方的另一個城市搭乘聯外公車前往里斯本,一路上,天氣忽晴又忽雨,如同我即將抵達里斯本的心情,揣測不安,畢竟電影「里斯本的故事」給我的城市印象太美好了,心中總是對她有一份莫名的期待。

當公車駛近這座大城市時,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棟色彩俗豔的巨大現代建築,以及兩旁平凡無奇的高大公寓,市容的混亂簡直就像台北高速高路兩旁建築的翻版,這些都和電影中的場景有很大的差距,一開始對這城市實在感到有些失望,但是這種失落感,也隨著我對她的漸漸接近與認識之後,離我越來越遠。

越是親近她,就越能了解她之所以被稱為「歐洲的鄉村都市」的原因。里斯本豐富的人文特質與城市景觀,將「鄉村」與「都市」的兩種精神與氣味,兼容並蓄地恰到好處。在繁華鬧區中,抬頭依然可以望見巍峨而寧靜的山丘城堡,而城堡下古老而樸實的阿法瑪區就在幾步之間;從山丘上的觀景台往下望,也能輕易地將車水馬龍的市街拋在腳底下,靜靜地看著繁忙的太加河從南邊輕輕流過,直奔大西洋......

建立在七座小丘之上的里斯本,公車和電車穿越在整齊的石板路上,纜車時而取代陡峭的石板階梯,升降機也會領你爬升到另一個空間,而渡輪帶著大批的通勤族駛離不易親近的河岸,火車也將遊客載進這個歷史悠久也被遺忘已久的河港城市。

傳說,這個位在太加河(Tejo)河口、大西洋岸的城市,是希臘荷馬史詩《奥德賽》中的英雄奥德修斯,也就是尤里西斯所建立的;而實際上,在那個海運還十分重要的古老年代,她是各路人馬覬覦的焦點,腓尼基人(Phoenician)、希臘人、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羅馬人、日爾曼人、摩爾人、諾曼第人都曾參予過這塊河口土地的歷史。


葡萄牙建國一百多年後的西元1255年,國都從寬布拉(Coimbra)遷到里斯本,終於確立了這個城市成為葡萄牙首都的地位。十五、十六世紀,航海大時代的英雄一個個從里斯本的貝倫港出發,狄亞士(Bartholomew Diaz)繞過好望角發現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達迦瑪(Vasco da Gama)前往南亞開闢了歐亞之間的新橋樑、卡布勞(Pedro Alvares Cabral)獻上了南美洲的土地和寶物、麥哲倫(Fernando Magèllan)完成了首次航海環球一周的驚世壯舉,這些非凡的成果,使里斯本更躍身為歐洲知名海港,經貿往來頻繁,成為東西方之間貨物與文化交流的轉運站、通向世界的橋樑,那是她最光榮的年代。

隨著政經的變化,里斯本的命運也跟著流轉沉浮。十六世紀末的西班牙六十年統治,是她退去光環的開始;1755年的一場大地震,更是將里斯本舊城幾乎全數夷成廢墟;1807年的拿破崙之役,使當時的皇室倉皇逃往巴西,里斯本再度淪陷異族之手,又過了十三年的囹圄歲月。

自然與歷史的無情摧殘,幾乎將里斯本埋沒於世人的記憶中。十九世紀的葡萄牙,財庫已經是捉襟見肘;兩次大戰的中立地位,又使葡萄牙在戰後幾乎得不到任何國際援助。在無力從事任何建設的情況下,里斯本反而完整地保留百年前的城市風華,默默地為前進迅速的西歐城市,留下一塊可以嗅到歷史氣味的空間。

抵達里斯本的第一天,曾有一位當地女士問我:妳覺得里斯本如何?當時我才剛到,無從答起;另一方面,要回答當地人這樣一個問題,通常要很謹慎,不然就是客套一番了事。但如果現在問我,或許我會告訴她:我在里斯本看到了歐洲現代城市的發展史;另外,奇妙的是,在葡萄牙,我居然還嗅到一股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