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仍未圓滿解決的「大埔事件」四戶(作者:施云)


一部怪手,仗著法律所賦予它的權力,硬生生地駛進即將收成的綠油油稻田,這樣怵目驚心的畫面,許多人或許還記憶猶新,那是發生在2010年6月的苗栗「大埔事件」,曾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如今一晃眼已過了兩年多。當時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8月即對大埔24抗爭戶進行「劃地還農」、「原屋保留」的指示,並宣稱「已圓滿解決」;然而,直至2012年8月,仍有4戶在營建署都委會遲遲無法過關。

稻田也曾被怪手入侵的黃福記,已經高齡80歲,那塊位在大埔24米「公義路」旁的800多坪農地是祖先留下來的,緊鄰住家已經兩百多年。在「劃地還農」之後,政府卻將他原本完整的田地一分為三,一塊是緊鄰新馬路的畸零地、一塊是移到住家另外一邊的300多坪三角形地、一塊則是遠在2、3公里外的300多坪土地,而且新農地還留無水路,也被填入一些來路不明的廢磚黑土,根本無法耕作;而他的房子也要被削去前庭和門樓,就為了縣政府所說的「區塊方正」。


再順著「公義路」往下走,來到86歲的柯成福老先生家,他有一間兩層樓的透天厝位在一塊300多坪的土地上,而這塊土地與房子卻為兩人共有,另一人所持分的二分之一已經同意被徵收並取走徵收補償金;但柯成福不同意被徵收,堅持他的持分要留下,即使要他將已經領走的補償金繳回都可以。但政府以「必須由原產權人繳回補償金」及「無法保留一半的房屋跟土地」為由撤回他的請願,並堅持以一坪一萬四的價格來徵收,人民對於自己的財產,連個討價還價的權利都沒有。

位在公義路與仁愛路夾角的「張藥房」,是一間佔地只有6坪的3層樓透天厝,是張森文和彭秀春辛苦一輩子建立的家。正門前那條公義路曾在1997年拓寬,他們原本14坪的家被徵收了一次,沒想到現在僅存的6坪,政府要以「妨礙交通」為由全數拆除。然而,12米仁愛路只是一條交通量不多的社區道路,況且在2010年12月,政府也曾派人來實地測量,已經確定只要以「特殊截角」方式就可以保留張藥房,現在卻又出爾反爾,以「暫時保留」繼續折騰這一家人。


跨過仁愛路往前走,是朱樹老先生的家,他的牽手朱馮敏阿嬤,為了抗議家產被徵收,2010年8月3日服農藥自盡,雖然後來他家的多處田產、房產被保留下來,但是政府仍不願放過一個屋角。政府認為朱家其中一棟房子的柱子突出,以致於礙到馬路的「筆直性」,而且其他幾百戶都拆了,朱家也應平等對待,但是政府會用工程技術來補強樓房,不致發生危險。朱家則希望將樓房旁邊的鐵皮屋拆除就好,甚至願意自拆而不需任何補償,不要為了一個無謂的道路筆直而讓他家面臨倒塌的危險。

「大埔事件」起因於苗栗縣政府為了擴充新竹科學園區的竹南廠區33公頃土地,卻去設計了一個154公頃的「周邊特定計畫區」,總共徵收137公頃的民地,其中大部份為尚在耕作的農田。然而,「竹南園區」本身就有52公頃的「閒置廠房」,而不遠處的「銅鑼園區」更有高達294公頃的「閒置土地」,更何況,原本申請廠區的電子公司已經撤銷提案;再加上,這「特定計畫區」有61.67公頃土地,是用來發展「住宅區」,而苗栗卻有16.2%的空屋率。在以上種種現況下,顯然找不到徵收之「必要性」與「公益性」,但是卻沒人能擋下這起開發案,如同其他徵收案,因為是政府的「既定政策」,一句話否決了所有的退場可能性!


最後,我們來看看一些數據,試圖找出台灣是否需要更多科技工業園區的答案:
1. 全台科學園區面積總計:3746公頃,土地閒置率20.99%,廠房閒置率23.3%。
2. 各類園區土地面積總計: 14276 公頃,閒置面積 2419公頃,閒置比率 16.95%。
3. 科學園區從民國94年底負債672億元,到民國99年底,已經負債超過1千2百多億。

歸納工業區、科技園區所引起的問題如下:
1. 土地徵收不公、搶奪民產
2. 土地污染、食物安全問題
3. 空氣與水源的污染、居民健康風險
4. 用水量大、引發區域性搶水
5. 閒置空間多、浪費國家資金
6. 減少農地、造成糧食危機
7. 減綠又排碳、全球性氣候暖化問題

鼓勵廢耕是前奏,徵收農地是序曲,炒作地皮是主旋律,那終曲呢?


(本文作者為文字與影像工作者,拍有紀錄片「八里浮生錄」等。)

註:有關「張藥房」的故事詳見另一文:http://seeingimage.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