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w3_Amsterdam, Netherlands
從台北搭了12個多小時的飛機之後,這次又在伊斯坦堡轉機,接著搭三個半小時就抵達阿姆斯特丹。在第一段飛機上吃了三餐,本以為會吃太飽,但還沒下飛機就感覺到餓,加上飛機上沒睡好,相當疲倦,中間轉機根本沒力氣。幸好兩個小時很夠用,也在第二段飛機上稍微補了眠,不然可能走不出機場。
終於來荷蘭了!這國家的鬱金香花田,是我童年風景月曆的其中一景,二十幾年前沒去成,我感到有點遺憾,不想再等下去了,儘管前趟旅程才回來兩個月,還沒有出門的強烈慾望。因鬱金香季到五月中就沒了,四月底也有想去看的活動,而且越晚出發離暑假越近,機票越貴,遊客也越多,所以找到合適的日期和票價,就一起買好來回機票。我很少玩長程會先訂好回程票,好像還沒出發就預先知道怎麼回來,缺少流浪的感覺。
這次前面幾天的旅社也先訂好了,配合季節又配合活動,有些行程只好先規劃好。發現荷蘭也是住宿很難的地方,不僅房價高,宿舍混合房居多,純女性房一床難求,而且週五週六的一張宿舍床竟可以賣到七八十歐,真夠離譜!一想到這裡,就出發得很沒力氣,但是我更害怕失去出走的動力和能力,再怎樣都要出發。
也因為已經先訂好回程機票,這次登機報到和進海關都沒什麼問題。做完生物掃描後,荷蘭海關問我要去哪裡,這問題倒是讓我有點不知所措,當然要來這裡啊!她說這裡很無聊,妳總會想去什麼地方吧?我就把準備好的行程和回程機票拿出來給她看,也說我準備玩85天。
海關女士驚訝地重複了我說的天數,然後一隻手肘撐在椅背上,看著我的行程表,還跟旁邊另一位海關先生分享我的行程,兩人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像是對我的行程計畫感到不可思議。她看完跟我說,妳很忙啊!我笑了一下,心想,你們這裡這麼貴,我不加快腳步會破產啊!接著她就蓋章了,還祝我好好享受旅程。
阿姆斯特丹機場很特別,一樓賣場好像火車站,商店非常生活化,外面交通也非常多公車,彷彿已經到了市區。我在網路上先做過功課,知道從機場進市區不一定要搭很貴的火車或快捷公車,也知道有幾種不同區域和天數的交通票可以買,但顯然我功課再怎麼做還是很容易被誤導。
原本我打算買市區48小時的通票「GVB Hour Tickets /GVB Public Transport Amsterdam Pass」搭公車電車和捷運就好,但售票的年輕人說從機場進市區要買郊區票,我就糊里糊塗買了,直接刷卡付錢之後,上了公車才發現這張票台幣一千多,再對照我查到的資料,是火車和郊區公車也能搭的那張31.5歐票「Amsterdam & Region Travel Ticket」,也就是除了含參觀行程都能用的「I Amsterdam City Card」之外最貴的那張,讓我錯愕好久。
當初就是因為不想買這張很貴的郊區票,所以前兩天行程只排阿姆斯特丹市區,通票只要15.5歐,等於一半;而且網路上查到的資訊,這張票也可以搭從機場到市區的普通公車69路,不然另外買一張快捷公車或火車票進市區也只要6.5歐。況且市區兩天票是以48小時計算,第三天上午還可以搭一段市區,而這張市區郊區票只算到隔天半夜四點,半夜公車對我來說根本不切實際。
阿姆斯特丹搭一趟市區公車就要3.4歐,最近歐元台幣匯率漲到37.5,原本我準備換200歐的台幣只夠換190歐,現在買第一張票就多花了16歐,真讓我感到挫折!旅行老鳥還犯這種初級錯誤,真不知自己在幹嘛!以後買票還是不能太相信賣票人說的,已經查好的資料要握在手裡很堅定地買,他們完全不會替我們的荷包打算,不然那麼貴的票要賣給誰?
後來我還是去搭那班69路普通公車,車上遇到一位老太太希望幫忙做公車問卷,她問了車上每一個人,本以為跟她說我看不懂就可以過關,沒想到她竟說她有英文版。天啊!我才剛到這國家,第一次搭公車,哪能給什麼意見呢?唯一就是票價對我來說太貴,其他我一無所知啊!抱歉了,她只好再去問別人。不過也顯見這裡英文很普遍,荷蘭有很多國際學生,聽說他們是用英語上課,台灣有很多招生廣告。
轉車之後,我錯過下車的站,以為它每站都會停,我就沒特地按鈴,按了也沒聽見聲音,只有前面的燈會亮,沒亮就是沒人按,我是後來才知道的。下車只好走回頭,幸好不算太遠,但要過一個大馬路,沒見到斑馬線,不知道怎麼過,我問路人,她說沒車就給它闖過去就好,我就照做了,入境要隨俗,但也不知她講真的假的。
旅社位在市中心外的南邊不遠,特地查過是否用市區公車票就能到,確定可以我才訂這裡的,所以花兩倍價錢買郊區車票真的太冤枉了!同樣令我錯愕的事是,在旅社寄放行李要5歐,這在荷蘭是常態嗎?如果每家旅社都這樣,早上十點就要退房,下午三點才能入住,荷蘭又這麼小,兩三個小時就會到下個城市,代表每換一次旅社就要花錢寄放行李,不然就要花時間等入住,這國家也未免太會挖旅客的錢了!
後來我問旅社人員,如果在這裡等,並使用廚房等公共空間要不要付費?所幸是免費,我就決定在這裡等到可以入住,反正外面正在飄雨,我也很餓又很累,等待的三個小時可以吃東西、寫遊記,很好打發。我吃掉飛機上沒吃完的兩塊麵包,再泡一壺咖啡,隨便充飢,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房間在另一棟樓,這旅社的兩棟樓都很大,是間規模超級大的青旅,有全家大小一起入住,通常旅社很貴的國家,有些家庭出來旅行,為了節省旅費就會選擇住青旅,我經常遇到。這旅社一張床加上城市稅,平日是47歐,市區有些更貴,而且這裡才能找到女性房,所以我寧可住郊區。
房間算大也算乾淨,只是廁所和浴室分開,洗手槽只有浴室有,一旦有人洗澡,就無法洗手,這種設計實在很失敗。幸好我只住兩晚,荷蘭我想趕快看看,早點離開,因為旅社狀況看起來都不是很理想,價錢也高。我在入住之後,行李沒拆包,直接丟在床邊,就趕緊出門了。
公車先搭到市區的一條運河旁,這裡有一座大風車叫De Gooyer,是阿姆斯特丹市區內僅存的風車,現已變成博物館和咖啡廳,附近運河裡有許多船屋,各式各樣都有,很少看到人。我沿著運河走往市中心,看到荷蘭典型的活動吊橋「Ophaalbrug」,只是沒看到橋打開,底下穿過的船都很矮,可能難得有大船經過吧?
我們習慣稱這國家為荷蘭,正式名稱是「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尼德蘭王國」,「Netherlands」是「低地」的意思。羅馬時代,這片土地是萊茵河入海處的沖積扇沼澤地,不適合居住,羅馬人的征服之地便以這裡為界,只建立軍事哨站與交通線,其餘放任凱爾特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在這裡生存。
西羅馬滅亡之後,這裡的居民漸漸往西遷徙,日耳曼人建立強大的法蘭克王國,有些人則選擇繼續留在這些沼澤地建立穩固的家園,挖渠道排水,設風車汲水,更利用這些四通八達的河渠建立商業發達的城市,沿海的荷蘭/Holland地區便是其中翹楚,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城市。
14世紀,勃根地公爵繼承並統治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鄰近的法國一小部分,當時對於「低地」一詞只是地形概念,近代歷史學家稱這裡為「勃根地低地國/ Burgundian Netherlands」,以區分原本在今法國東部建立的「勃根地公國/ Duché de Bourgogne」。
16世紀的宗教革命時代,低地區由西班牙統治,信仰新教的荷蘭人為抵抗宗教迫害而發起「80年戰爭(1568-1648)」,在奧蘭治拿索家族(House of Orange-Nassau)的領導下,建立了「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17世紀發展成強大的海權帝國,遠征世界各地。
 |
王宮 |
尼德蘭商船在1624年登陸了台灣南部,以奧蘭治拿索家族之名建立了「奧蘭治城/ Fort Oranje」,後來更名為「熱蘭遮城/ Fort Zeelandia」,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安平古堡。1655年又完成了「普羅民遮城/ Fort Provintia」,也就是今天的赤崁樓,並在附近發展市街。
1626年,西班牙人也在台灣北部登陸,在今天基隆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 Ciudad de San Salvador」,在淡水則建立了「聖多明哥城/ Castillo de Santo Domingo」。雙方人馬在寶島相遇,延續在歐洲本土的爭奪戰,荷蘭人在1642年又打贏了西班牙人,將淡水的城堡重建為「安東尼堡/ Fort Anthony」,也就是今天的紅毛城。
1662年,來自中國沿海的鄭成功,趕走了台灣南部的荷蘭人,他們撤退到北部,將基隆的西班牙城堡整修為「北荷蘭城/ Noord Holland」。直到1668年,鄭氏王朝才將荷蘭人完全逐出台灣,儘管可能有部分荷蘭人或後裔仍躲藏在福爾摩沙山區。
這低地國和台灣的歷史淵源至今仍為台灣人所津津樂道,有些台灣人還幻想著「如果荷蘭人繼續統治台灣」的樣貌,如果真是如此,我的祖先可能就不會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我現在可能就在中國被共產黨毒害,我才不要呢!
接著,我搭了電車去中央車站,這裡有渡船可以免費搭到對岸。看到船隻駛進,我想起寮國的渡輪,貧富國家雖然都用船當交通工具,形式卻有很大的不同,窮國用看起來快解體的拼裝船,每個乘客都要繳錢,富國船隻當然堅固很多,人車都免費,相同的是都人車滿滿。這個多橋樑的國家,在這裡很堅持不蓋橋,寧可給你搭船免費,不知有沒有市民抱怨不方便?於是我又想起了淡江大橋。
我繼續走往古城區,這裡有教堂、王宮、紅燈區,以及穿梭在這些古樓街道間的諸多運河,難怪阿姆斯特丹被稱為「北方威尼斯」。凡是有很多水路的城市都有「威尼斯」的別稱,例如曼谷是「東方威尼斯」,顯見威尼斯知名度。不過我覺得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氣氛有點像蘇黎世,只是這裡有很多渠道和橋樑。
今天出門七個小時,回到旅社已經天黑,走到沒力氣。途中肚子又餓又想上廁所,問了路人,大家答案都一樣,沒有公廁,只有火車站有,不然就是要去餐廳借。後來搭了車到某個火車站才上廁所,這裡只要50分歐元,但只有一間廁所!一座致力於方便移動的城市,為什麼不覺得上廁所跟交通一樣都是基本人權呢?我實在沒有很懂歐洲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