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屏東平原好田洋~大武山下的客家庄


我們所指稱的「六堆」位於台灣西南部(參考貼文〈客庄竹田~地圖上找不到的「六堆」地名〉),分屬屏東縣和高雄縣,為屏東平原的東半側,北有玉山山脈南端作為倚靠,東以潮州斷層與中央山脈的大武山相接,南臨台灣海峽,西隔高屏溪和旗山溪,聚落分佈幾乎與東港溪、隘寮溪、林邊溪、荖濃溪等溪流沿岸方向一致,除了南端的佳冬濱海之外,其餘都在平原或山麓地帶,開發顯然受到山區的原住民──「傀儡番」(排灣族、魯凱族)的影響。



屏東平原是一個陷落的沖積平原,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面積約1140平方公里。以地勢而言,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所以河川多往南、西或西南方向匯流,共有高屏溪、東港溪和林邊溪三大水系,大小支流如蛛網般密佈於平原上。從玉山南端和大武山進入平原的溪流,形成數個沖積扇,沉積地層由北而南,每一世代的厚度逐漸增加,但砂石顆粒逐漸變小,並有潮州大斷層在平原東部、六龜斷層在平原北部,兩斷層間又在北部形成六堆地溝,地質型態相當豐富。

六堆村落所分部的區域,幾乎都在地勢低平的屏東聯合沖積扇平原境內,海拔大多不超過100公尺,例如:萬巒、新埤、高樹、美濃等地大致為海拔100公尺以下的沖積扇,長治、麟洛、竹田等地大多為海拔50公尺以下沖積扇和沖積平原,沿海的佳冬地勢更為低平,部分地區甚至因地層下陷,已低於海平面;而內埔的平頂山台地,最高處也只有150公尺。邊境較高的山地,如:大貢占山海拔高度為823公尺、月光山為650公尺、狗寮山為554公尺,都在東北部的美濃、六龜、杉林境內,山勢並不高峻。


正因為地勢低平、河流交錯,沉積地質土壤鬆軟,再加上位在熱帶氣候區,5~9月的雨季時節,過去經常造成溪水暴漲、氾濫成災,甚至水道變遷、幻化無常,居民經常為此遷村、廢村,日治時代開始,民間與政府合作築堤,才慢慢改善淹水惡夢。但也由於平原地勢與水源所在的高山之間落差極大,以及水流量豐富,形成屏東平原地底下的水資源充沛,共有三個含水層,而且流動的水造成「伏流」,與地表的溪流相通,讓溪水永不斷流,甚至在土層薄弱而水壓極大的地方造成「湧泉」,讓屏東平原在氣候與水源的優勢下,發展出良好的農業(參考貼文〈客庄竹田~鑽洞取水探地底〉)。

以竹田鄉來說,過去就是個大米倉,而且因為地利之便,位於溪流可行船的終點處,又是六堆地區的中心,所以有「達達港」作為米糧、貨物的吞吐港,將屏東平原所盛產的大米在東港轉運之後,輸往府城、澎湖、唐山等地,舟楫、商賈雲集一時,是當時六堆地區的重要港口之一(參考貼文〈客庄竹田~已遠的頓物庄與達達港〉)。繁榮了兩百年之後,一方面因為上游的開發沒有做好水土保持與疏通,使泥沙逐漸淤積,另一方面河川的整治使水道轉向,接著水流量變少,再加上鐵路的發展取代了航運,港口隨即走上凋零的命運。

繼港口之後也漸漸走向死亡的還有埤圳,以及與水相關的生態。過去,因為種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六堆地區利用原本就四處流竄的溪流又增闢了許多渠圳,再加上到處散佈的天然湖泊,讓屏東沖積扇平原真可謂「水鄉澤國」。而這些圳埤與溪湖,也衍生出林林總總的動、植物生態,例如被六堆客家人稱為「水打扁(扁為魚字邊)」的魚類,學名為「高體旁皮(旁、皮為魚字邊)」,是一種生長於台灣低海拔緩流、湖沼中的五彩淡水魚,過去經常見於屏東平原的溪湖溝圳中,是許多六堆客家人小時候共有的夥伴。但是在民國70年代,養豬業開始在屏東平原增產之後,廢水直接倒入溪圳中,嚴重破壞了水質,使這些生命脆弱的魚類、生物一一消失,連帶地,鳥禽們也因為缺少食物而不再飛翔於平原上空,而它們往日所俯視的水稻農田,也在同時間因「功利主義」的前導下變成了檳榔園。

竹田鄉位在屏東縣的中部,西臨萬丹、北接麟洛、東有內埔與萬巒、南鄰潮州與崁頂,東南有東港溪逶迻而過,中間有其支流龍頸溪縱流而下,西側又有隘寮溪南下與東港溪交匯,三水縱橫,昔日處處有湖、墩(小土丘),現在則是一片檳榔綠園景象。


【本文出自2008年客委會出版、本人撰寫的《竹田寶地~頓物庄的黃金歲月》一書。風災過後讀來,真令我百感交集!曾去電郵問過當地的朋友,所幸竹田地區受災情況不太嚴重,有位朋友回覆說:「樹倒 在扶正 積水 會退散 比起災區來說 完全不算什麼...」讓我既寬心又感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