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屏東平原的血脈~源於南大武山的東港溪


流經竹田地區的溪流為東港溪水系,主要可分為三條:「東港溪」主流從東南邊繞行往南奔流而去,其支流「龍頸溪」縱走竹田中央偏東,在竹南與泗洲交界處注入東港溪,西面則有「隘寮溪」劃開了與萬丹鄉的交融,最後在鳳明村的南端注入東港溪,然後一路蜿蜒,又匯集了許多細流之後,緩緩從東港入海。



發源於南大武山的東港溪,匯集了多條溪水之後,成為屏東平原流域最廣的一條大溪,他的主流為來自瑪家鄉的「牛角灣溪」,先匯集「萬安溪」之後,又在萬巒的泗溝村匯集了「佳平溪」,之後才稱為東港溪。東港溪流到了竹田東南側,陸續成為與萬巒、潮州之間的界線,並與龍頸溪、隘寮溪衍生出許多密密麻麻的細流與湖沼,讓早期的竹田鄉具有良好的水利條件,灌溉、運輸全靠他們,才有達達港和頓物港的誕生。(見相關貼文〈竹田客庄~已遠的頓物庄與達達港〉)

但是,流竄於屏東沖積扇平原的東港溪,早期正因為坡度小、河道寬、溪水深,冬天枯水期與夏天豐水期的流量變化大,常引來洪水氾濫成災,尤其是匯流眾多、曲折不斷的隘寮溪。洪水氾濫之後,泥沙容易淤積,加上上游的植墾區又沒做好水土保持,日積月累之下,河道變窄、溪床變高,漸漸妨礙了運輸、灌溉、排水的功能,使整治前的竹田鄉,居民飽受淹水之苦。

隘寮溪,原是一條發源於中央山脈南側山區的長河,有南、北兩支主流,在三地門匯流之後闖入屏東平原。南、北隘寮溪都匯集了百川之後才交融在一起,之後又容納了多條細流,曲曲折折、密密麻麻,最後又分為兩支,分別注入東港溪與高屏溪,早期經常在內埔、竹田一帶氾濫成災。昭和15年(1940年),鄉民繼承了先民的努力,終於將隘寮溪堤防整治成功,「昌基堤防」使隘寮溪不再氾濫,卻也將隘寮溪的南側水源截斷,全導入了高屏溪,從此,原是東港溪主流的隘寮溪成了一條「斷頭溪」。

原來與隘寮溪同源的龍頸溪,在興築昌基堤防之後,水源被切斷,於是鄉民又挖了渠道引水,一路從內埔流入竹田鄉,經過美崙、二崙、竹田、糶糴,其間又有一條來自頭崙、履豐的支流與之交會,最後在泗洲村又分為東、西兩支流,然後個別注入東港溪。由於龍頸溪所流經區域都是竹田鄉早期開發的庄頭,所以他與本鄉鄉民關係最為密切,許多故事在溪流兩岸上演(見相關貼文〈屏東平原的埤圳~逝去的親水記憶〉)。

東港溪,孕育了竹田鄉的青翠農田與繁華榮景,看著竹田從莿竹林密佈到稻禾遍地,又從一片稻禾綠海成為一片檳榔綠林;但是,昔日對他的依賴不再、敬愛不再,清爽透徹的溪水成了讓人驚恐萬分的黑汁濃液。東港溪失去了往日的歡笑與歌唱,只有暗夜裡的嗚咽與悲鳴。

【延伸閱讀貼文〈客庄竹田~鑽洞取水探地底〉】


【本文出自2008年客委會出版、本人撰寫的《竹田寶地~頓物庄的黃金歲月》一書。風災過後讀來,真令我百感交集,當時所說的「整治成功」,如今看來似乎有些諷刺。聽說台灣原住民有一種說法:「水會記得回家的路」,人類常為了增加居住與拓墾地區,一再以「改變河道」的方法對待溪流河川,百年之後,或許溪川只是索回他的原有領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