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2025《荷比盧法低地3個月之旅》 阿姆斯特丹的橘色國王日


4/26 w6_ Amsterdam, Netherlands 

上午避開房間裡的吵雜之後,到餐廳用早餐,滿桌子都是老闆奶奶自己烤的麵包,百多個都有,聽說她每天一早起來做這些,根本烘焙控啊! 

我吃完準備出門時,她問了我的行程,提醒我去阿姆斯特丹要小心隨身物品。昨天我也聽到她這麼提醒一個大概是法國來的女生,老奶奶法語很好,在荷蘭似乎不足爲奇?她還要我帶一些麵包去阿姆斯特丹當午餐,我就用隨身餐盒裝了一盒,她幫我裝得滿滿的,老闆奶奶人真好!最後她又給我一支很搞笑的橘色大眼鏡,我哈哈大笑後收下了,但實在太多,我也沒這麼狂,後來還是只用橘色彩帶綁在馬尾上應景。 


近中午的Utrecht街頭還蠻安靜的,大概昨晚嗨得很晚,直到天亮都還聽到有人在街上玩,音樂倒是早停了,今天Utrecht有什麼活動我不知道,遠處似乎有人群聚集中。後來上網查才知,原來一早就有當地市政府的典禮和自由市集,下午則有音樂活動,那些圍起來的場地都是,雖然表演者好像以當地團體居多,但都是免費的。

我直接走往火車站,搭到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原本要提前下車轉公車進入運河區,但遠遠看到公車站很多人排隊,決定直接搭到中央車站再慢慢走過去,這決定是對的,因為沿路都非常熱鬧,從車站開始就嗨翻了,搭公車說不定會遇到交通管制或塞車。 


我邊往人潮走,也邊逛了幾個上次還沒走到的景點,整個市區到處是派對,尤其運河上的派對最為經典,什麼船都出動了,連木筏也有!船上乘客穿著橘色服裝或以橘色裝飾,在船上飲酒狂歡,與陸地上的人互動,我站在橋上也與底下划過的船隻上的人微笑揮手,大家在這天都從陌生人變成熟人似的。有時坐在路邊休息,也會有路過的人打招呼,有個年輕人還要我跟他擊掌。在歐洲只要出門,就一定要跟人互動,搞自閉有些失禮,這跟台灣文化很不一樣,入境就要隨俗。


我也走到水壩廣場上的王宮看看,廣場很熱鬧,但王宮看起來很安靜,那此時國王在哪?原來他每年這天會到不同城鎮與人民一起慶生,今年不在阿姆斯特丹,以前曾去過Amersfoort等地,疫情時也曾取消或改為線上慶生(2021年網路連結),今年則在Doetinchem,一個我沒打算去的地方。 

荷蘭王室就是當年領導低地國獨立的那個Orange-Nassau家族,Orange名稱來自法國南部的那個橘城Orange,於是橘色就成為這王室的代表色,國王日這天,整個荷蘭幾乎可以說是到處橘色氾濫!至於為什麼原本是法國南部的貴族卻跑來尼德蘭領導獨立?這就要了解一下威廉一世(Willem I,1533-1584)與他的家族。


威廉一世的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在德國Nassau的貴族,他們家信仰新教的路德教派,11歲的威廉繼承他堂哥在法國Orange的親王地位。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查理五世(Karl V,1500-1558),他對威廉一世十分器重,便要求威廉到帝國屬地的尼德蘭受教育,威廉在此受洗為天主教徒,後來與當地貴族結婚,並繼承尼德蘭部分土地。 

查理五世過世後,他的兒子腓力二世(Felipe II,1527-1598)繼任為西班牙國王,同時統治尼德蘭地區,開始迫害新教徒,威廉一世決定領導荷蘭人反抗,並從此成為加爾文派新教徒。1579年成立烏特勒支同盟,這支反抗軍被戲稱為「Geuzen」,意思是乞丐、海盜,後來他們也以此自稱。


1581年正式建立「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威廉一世被封為荷蘭國父,後來他被西班牙國王派人暗殺,由他的兒子及其他貴族繼續領導荷蘭獨立戰爭,因此這個Orange-Nassau家族對荷蘭人有重要意義。

1795年,法國的拿破崙併吞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擴大領土改稱為「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afse Republiek/ République Batave)」,巴達維亞指的是早期住在這裡的一支日耳曼民族,也曾被荷蘭人用來稱呼他們所殖民的雅加達,也就是印尼今天的首都。共和國於1806年又改制為「荷蘭王國(Koninkrijk Holland/ Royaume de Hollande)」,國王是拿破崙的弟弟--路易波拿巴(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


改制為王國後,首都從海牙遷到阿姆斯特丹,路易波拿巴將王宮設立在原本的市政廳,也就是今天的「水壩廣場王宮(Paleis op de Dam)」,這是一棟建於17世紀中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在今天的尼德蘭王國(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建立後,原本王宮要還給市民,但市政府認為要搬遷市政廳是一件大工程而婉拒,所以現在仍是尼德蘭王宮,只是國王並不住在這裡,而是外交和典禮場所。

阿姆斯特丹的發展原本比低地國其他城市都晚,她位在昔日南海(Zuiderzee)的海灣內,早期那裏是破碎的陸地,有眾多水路可以通往萊茵河,因此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貿易站,流通內陸與北海之間的物資。獨立後的尼德蘭,17世紀開始建設阿姆斯特丹的扇形運河網(Grachtengordel),在荷蘭黃金時期躍升為貿易大城,今日才得以成為首都。


今天是太陽高掛的好天氣,有些炎熱,我走累了、餓了就找地方坐一下,喝幾口昨天超市買的白酒,吃老闆奶奶做的麵包,也想一下待會兒要再去哪裡看看。六點過後的阿姆斯特丹街頭和運河仍很熱鬧,朗朗晴空下,更讓大家遊興未減,我自己也捨不得離開,雖然明天又要回到這城市過夜,但明天就不是國王節了,一切都會不一樣。就這樣,我又走了好久,直到快八點才回到中央車站,又去河邊坐了一下才離開。

車站後方的這條河是IJ河,東方連接已成內海的Ijmeer,西方則通往1876年完工的Noordzeekanaal/ 北海運河,這條運河使古代南海海灣不再成為通往北海的必經之路,所以在20世紀初,低地國又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在海灣口築了一座大堤Afsluitdijk,將南海變成一個巨大的淡水湖Ijsselmeer,前幾天我去北部城市就是走這條海堤公路。


阿姆斯特丹另外一條命脈是Amstel河,Amsterdam就是以她命名,「dam」是水壩的意思。這條Amstel河發源於南邊約40公里的地方,最後流入阿姆斯特丹運河網Grachtengordel,接著流入IJ河。這些密如蛛網的天然、人工水系,大多與萊茵河相連,使阿姆斯特丹自古至今都是德國、瑞士的重要水路門戶,也難怪國王節要在這些運河展現這城市對國王的愛戴了。

回到Utrecht 已經是八點半的事了,此時這裡也有人潮擠往車站,顯然活動剛結束,留下滿街垃圾,甚至玻璃碎片,看來這裡玩得比阿姆斯特丹還瘋狂!而旅社附近的一個小型音樂派對仍持續著,直到晚上11點才終於結束,但隔壁房年輕人還意猶未盡,我得幾點才能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