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25《荷比盧法低地3個月之旅》 根特古城中心的最後巡禮

本文所有圖片皆在根特

6/6 w5_Ghent →Charleroi, Belgium 

昨晚被一群旅社裡的中學生吵到後來還是得戴耳塞,他們到了半夜還蹦蹦跳跳吵個沒完,有間就是我昨晚住的那個房間,老師也都不制止,這些歐洲人是從來不教應該尊重他人、不打擾他人嗎?旅社外的河邊空地也是,三更半夜還一群年輕人大吼大叫,若在台灣應該早就有人叫警察來處理了吧! 

耳塞已經快成為我的生活必須品了,但還得好的耳塞才行,雖然手邊很多對,但只有一對荷蘭旅社送的有隔音效果,而且好戴,若知道哪裡買得到,我一定要買個一堆隨身帶著,戴上好的耳塞有與世隔絕的安全感,就怕戴久耳朵出問題而已。 


今天要離開根特到下一站了,但伯爵城堡還沒去,對根特也還意猶未盡,加上下一站沒什麼好玩,只是週末訂不到其他平價旅館,找個交通方便的地方休息一下而已。所以今天退房後的第一站就是逛城堡,13歐包含語音導覽,我逛了三個小時,從頭走到尾,主要是聽完語音再看一下環境,不然城堡不算很大。 

眼前的伯爵城堡(Gravensteen Castle)建於1180年,直到1353年都是法蘭德斯伯爵的住所,後來它被改建成法院、監獄、造幣廠等等, 1893到1903年間做過整修。伯爵城堡位於Leie/ Lys河 和Lieve河的交匯處,前者是斯凱爾德河(Scheldt)的支流,後者是13世紀才開挖完成的運河,目的是作為通往北海的捷徑,終點在布魯日東方不遠,當時那裡是出海口,現已成陸地。 


當9世紀法蘭德斯伯國建立時,為抵禦維京人的侵襲,在根特Leie/ Lys(荷/法語)河邊的沙丘上建有一座木製堡壘,後改成石砌,但1176年遭到焚毀。當時的伯爵--Philip of Alsace(他父親就是迎回布魯日聖血布的那位),因曾參與十字軍東征的背景,於1180年便以十字軍城堡風格重建了今天這座,作為伯爵府邸兼防禦功能,同時也是監獄。法蘭德斯伯爵留駐於此的期間,根特是伯國的政治與軍事重鎮,法蘭德斯伯國最後在1384年因聯姻而併入勃根地公國。 


城堡的語音導覽所描述的主人翁正是興建城堡的Philip of Alsace伯爵,故事腳本是比利時喜劇演員Wouter Deprez所寫,他同時也親自錄製了荷語版的導覽語音,其他語言版本是他人所錄製。我聽的是英語版,同樣以生動帶有詩意又幽默諷刺的口吻講述伯爵與城堡、十字軍的故事,以及城堡中酷刑室可能發生的事,和虛構的貴族愛情故事等等,搭配故事的背景音效,讓人彷彿身在劇場,並反思中世紀的殘酷現實,提醒真實故事並非如我們想像的浪漫。 


城堡和語音導覽都很精采,可惜的是,這城堡跟我住的旅社一樣,所有對外門窗都封死,只剩上下進出口,而且室內全程只能跟著語音編號走,禁止回頭,從這房間走到那房間,完全不知自己人在城堡哪個位置,最頂端的城垛也加了木板,不知這是原本城堡的一部分,還是為了遊客安全而加裝?眺望的視線擋掉一大半,實在好可惜! 

城堡的動線設計有些也很不順暢,尤其第一段樓梯走了五遍,拿了語音要往外走,聽完1號後又要回到語音室旁邊走往2號,全部走完要拿語音機回去還,要再來回一次,所以一共走五遍相同樓梯。還有中間室外有一段要下樓梯,看完又要上同一個樓梯好接下面編號,我覺得應該平面放在一起看,我觀察過,不算太遠,對老人也比較友善。


逛完伯爵城堡,我問警衛哪裡有廁所,原來附近的遊客中心就有個免費公廁,看來比利時的免費公廁確實比較多,付費也最多五毛,大概是全歐洲最重視如廁人權的國家吧?然後我去買了一瓶根特產的啤酒,帶著麵包,又去旅社附近的河邊坐,這裡有很好的城堡全景,而且僻靜,也想再餵一次鴨子,因為我已經答應牠們了,說到要做到,不然我心裡不安。 

坐下來才發現忘了帶開瓶器,試著用各種方法開,竟割破手指,流了好多血。問了路人也沒有開罐器,有位先生幫我試著打開,也沒成功,最後只好回旅社借,終於可以好好享用我的根特啤酒,可惜不好喝,不便宜呢! 


鴨子果然來找我討食,我把麵包撕了丟進水裡,牠們家在對岸,牠來來回回游了好幾次,最後牠上了岸,我直接放樓梯,才知原來放在岸邊牠可以用飛的叼回去,比泡在水裡用游的回去快很多,難怪牠一開始就上岸來討食,我最後才明白牠的意思,之前讓牠辛苦了!但牠飛回去後就沒再出來,原本我還留了兩塊要給牠,只好自己吃了。 

又去把根特古城中心逛了一遍,今天天氣比昨天稍微好一點,走在車輛禁入的古城中心是種享受,但仍需注意電車和自行車可能擦身而過,而且車輛禁行時間只到下午6點。古城內多條河渠交錯,沿路儘是華美又高大的古建築,像是進了大觀園,目不暇給,而街區繁榮興盛,人聲雜遝,不愧為比利時第三大城。 

萊厄河/利斯河與遠方的聖米歇爾橋

根特的舊名「Ganda」,是凱爾特語「交匯處」的意思,指的是斯海爾德河(Scheldt)與萊厄河/利斯河(Leie/ Lys)的交匯處,早期這裡有定居點,羅馬人並未建城。法蘭克人來到這裡之後,帶來日耳曼語,後來發展成荷語,稱這裡為Gent,發音其實較接近「漢特」,但中文譯名因採用英文的Ghent,所以變成「根特」。

西元7世紀中,因兩座修道院建在上述的河流交匯處而帶來人口與商業活動,但9世紀中因維京人(後來的諾曼人)洗劫而沉寂一時。法蘭德斯伯爵在根特駐留之後,這裡又逐漸復甦,11世紀築了城牆。到了13世紀,根特的繁榮已經僅次於法蘭西王國的巴黎,甚至超越神聖羅馬帝國的科隆(Köln)與英格蘭王國的倫敦,當時城內住了6.5萬人,城牆因此外移,並建了護城河,與加固堡壘。 

右岸Graslei/香草碼頭

靠近伯爵城堡萊厄河/利斯河上游一點點這裡是古城的精華區,城堡與聖米歇爾橋(Sint-Michielsbrug)之間的河岸是中世紀的碼頭,舟楫與商賈雲集一時,兩岸充滿法蘭德斯風格的豪宅比鄰而建,現在則是遊客、居民與餐廳的密集處。右岸是Graslei/香草碼頭,左岸是Korenlei/雜糧碼頭,當時的根特附近有很多綿羊養殖場,生產羊毛,編織成布匹,銷售歐洲各地,後來羊毛供不應求,便從英國進口,顯見當時根特貿易量之大。

左岸Korenlei/雜糧碼頭的法蘭德斯風格建築

Leie/ Lys河過了伯爵城堡之後形成一個河套,往南匯入斯海爾德河,這塊曲流內建有許多宏偉古建築,突破天際線的三座高塔分別是:聖巴夫主教座堂(Sint-Baafskathedraal)、聖尼古拉斯教堂(Sint-Niklaaskerk)、根特鐘樓(Belfort van Gent),都是建於13-14世紀,一旁的市政廳(Stadhuis van Gent)則是16世紀所建。根特在1913年曾舉辦世界博覽會,此時整修了這些建築,以及舊碼頭兩岸的華麗建築,使古城風貌得以保留至今。 

由近到遠:聖尼古拉斯教堂、鐘樓、聖巴夫主教座堂

古城北面有條街叫「王子府街/ Prinsenhof」,這王子指的是查理五世,他1500年出生於此,該宮殿Huizenrij Prinsenhofplein原是擁有300個房間的大房子。後因哈布斯堡政治中心轉移,宮殿年久失修而逐漸頹圮,於19世紀都市計畫時拆除,僅留一個門Donkerpoort(暗門)和模型,並塑造了查理五世像,以及被他羞辱的人像「noose bearers(佩戴絞索的人)」,就位在帝國歡樂橋( Brug der Keizerlijke Geneugten)和王子府街之間。

15-16世紀的根特,因高稅收引起幾次市民暴亂,其中一次就是反對查理五世徵收高額戰爭稅,最後暴亂遭到軍隊鎮壓,查理五世懲罰了造反的貴族與市民,並拆毀了7世紀就已存在的聖巴夫修道院(Sint-Baafsabdij),改成西班牙堡壘,她就位在Gent-Dampoort火車站附近。

帝國歡樂橋( Brug der Keizerlijke Geneugten)

繁華的根特還有許多精采建築和故事,可惜我後面行程都已排定,這次沒看到的,就留待下次再來吧!這城市值得再訪。我六點從旅社走到Gent-Dampoort火車站搭車,又是1.8公里的路,搭公車是3歐,我覺得太貴了!幾乎是火車搭一站的兩倍價,所以就自己走過去,一路又看了不少風景,只是古城內的老石板路很難拖箱子,走得我喘噓噓。 

今晚下榻地點在南邊有點遠的Charleroi大城,火車要到根特另一個大站Sint-Pieters換車,搭到布魯塞爾之後得再換車,全程近兩小時,又回到法語區。在前往布魯塞爾的火車上,與一位溫文儒雅的老婦人同座,她安靜地寫著她的填字遊戲,因為我的行李必須平放在地上,免得滑動可能會推擠到她,我們因此有了一些小小交談,簡單法語我還是可以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