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流動的風景~搭火車重遊歐洲100天》 美麗琉森與速搭景觀列車


5/3 Luzern - Basel, Switzer 

昨晚看了一下旅社的公共空間,一個小廚房,一個冷峻的小花園,沒有其他了,所以今天退房寄放行李後,早餐去超市買三明治坐在河邊吃,一邊欣賞風景和路人,吃完去走城牆。今天是個見不到一點藍天的天氣。 

琉森保留的城牆Museggmauer在古城北邊,建於14-15世紀,一看就是非常德國黑森林的風格,跟琉森整座古城基調一致,因為歷史上他們有濃厚淵源。當時完整的Luzern古城牆包括現在的教堂橋(Kapellbrücke/卡爾貝橋),橋上的塔(Wasserturm)原是中世紀防禦工事的一部分。 

教堂橋(Kapellbrücke/卡爾貝橋)

羅馬帝國滅亡後,住在萊茵河以東黑森林一帶的日耳曼Alemanni人擴展到瑞士高原,後來被法蘭克人征服。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瑞士高原屬於中法蘭克,不久中法蘭克又被瓜分,瑞士高原成為各路人馬爭奪之地。


8世紀中葉,琉森的St . Leodegar修道院/教堂成立,後來被西法蘭克王國的阿爾薩斯修道院接管,並且治理這個當時人口還不多的地方。接著,阿爾薩斯被Alemanni人所建立的Schwaben公國征服,琉森也在1178年脫離修道院的掌控,並開始修築城牆。 

琉森古城牆Museggmauer

此後的琉森,因位在阿爾卑斯山聯絡南北的Gotthardpass山口貿易路線上,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這個海拔2108公尺的山口,南邊義大利的物資可以進入北邊的瑞士高原與歐洲內陸,而當時的義大利各城邦個個是國際貿易高手。
 

13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獲得修道院的權利,成為琉森的統治者,但琉森市民對此表示不滿,1332年遂與周邊城市結盟,形成早期的瑞士聯邦。1386年,琉森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Sempach戰爭,瑞士聯盟支援並取得勝利,從此瑞士聯盟變得更加團結。 


1415年,琉森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市,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自行派任官員。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琉森始終保持天主教信仰,並在雙方信徒的戰爭中,1531年由天主教徒取得勝利,琉森因此成為瑞士聯邦的領導者地位。1712年,雙方再次發生戰爭,新教徒獲勝之後,琉森在瑞士聯邦中的政治地位大不如前,但現在仍以天主教徒為大宗。 

市政廳Rathaus Stadt Luzern

拿破崙戰爭之後,舊社會與舊聯邦遭到瓦解,工業革命讓琉森人口激增,移民在附近工業區工作,農業僱傭人口也增加。19世紀下半葉,火車來到這裡,也帶來了歐美各國藝術家、創作者,歌德、馬克吐溫等名人,還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都曾駐足這座城市,為琉森打響美麗的名號。


1833年至1856年間,城區日益擴大的琉森城拆除一大部分古城牆,使今天的城牆長870公尺,共有9座塔樓保存下來,每座都有名稱也各具特色。


其中有一座鐘塔Zytturm,可免費入內參觀,儘管樓梯又窄又陡,還是很多人走上去,老人家也不少,大家都互相禮讓。鐘樓裡可見到鐘的內部結構,也展示各國紙幣,其中有新台幣!鐘樓中間有往城牆上方的門,可從城牆另一端走下去。站在牆上可鳥瞰城內和牆外,可惜前方有樹林遮擋,只能看見湖面與古城一隅。 


琉森所依傍的湖一般稱為琉森湖,德文是Vierwaldstättersee,橋下流過的河水是Reuss,河水最後也是注入萊茵河。Reuss河上有多座橋樑,其中兩座具有拱廊,一座是斜跨河面的教堂橋(Kapellbrücke),另一座是較下游的榖殼橋(Spreuerbrücke)。 

教堂橋(Kapellbrücke)

榖殼橋最早建於13世紀,後來因被洪水沖垮而重建,因為當時只允許榖殼從這裡倒進河裡而得此名,左岸連接的建築即是以前糧倉所在,現在是博物館。右岸連接的磨坊廣場(Mühlenplatz )旁有水力發電設施,建於1591年,當時他們就懂得利用水力來發電。

榖殼橋(Spreuerbrücke)

教堂橋和榖殼橋廊道上方都有木板彩繪,教堂橋的木板畫是宗教改革期間為了反對改革、倡導天主教對生活的重要性而繪製的作品,現存110幅。榖殼橋的木板畫則是17世紀的瑞士畫家所創作的「死亡之舞」,表明死亡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無所不在,make sense。

榖殼橋上方有「死亡之舞」彩繪

離開城牆後,我走往琉森有名的「垂死獅子」雕像(Löwendenkmal),它因為馬克吐溫的文字而聲名大噪,說它是一座悲傷、感人的紀念碑,刻在岩壁裡的垂死獅子,搭配前面水池與周圍景致,更顯出它的魅力。

這雕像做於1820年,原作者是一位羅馬雕塑家,但他只做了模型,因為工作太忙的關係,後來委託他人完成。委託者是一位瑞士傭兵,他為了紀念在法國大革命中,為路易十六犧牲生命的760名瑞士戰友而募款完成這紀念碑,但也因為意義似乎是反人民革命,當時曾引起不少人反對,聽說捐款人很多是貴族。 


獅子紀念碑的旁邊是一座冰河公園,門票22瑞士法郎,我還是看活冰河就好。接下來走往琉森湖方向,路上經過那座St . Leodegar教堂,也就是琉森最早的統治者,在宗教改革時期曾有教皇大使進駐,歷經天主教在這城市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建築是1633至1639年在羅馬式教堂的基礎上重建而成,原來的教堂被焚毀。 

St . Leodegar教堂

我繼續走往琉森湖,在湖邊坐了很久,雖然天氣不太美麗,但周圍的山景還是讓琉森湖很美,陰天的雲挺有層次,是另一種美感。坐夠湖邊之後,我又去看了古橋,也稍微再逛一下古城,見時間還早,想搭火車到郊區看看。 


昨晚在旅社小廚房遇到一位可愛的東亞小男生正在吃泡麵,我跟他打了招呼,我覺得他應該會說華語,就問他哪裡來的,馬來西亞,哈!我們就用華語聊了一下,他告訴我他玩過的一些地方,讓我也想去郊區看看,後來查到往Interlaken的火車居然是免預訂的景觀列車,決定就搭這條吧! 


所以下午兩點又搭了火車去看湖光山色,這景觀列車跟我上次橫越阿爾卑斯山的一般列車長得差不多,唯一不同是有一排天窗,可惜天氣不好,不然應該更美吧!搭景觀列車前一定要先研究路線,該坐左邊還是右邊,免得羨慕別人的窗景,哈! 


車上很多人,大多是帶著行李要去終點站Interlaken的遊客,從琉森出發搭了近兩個鐘頭才到。抵達Interlaken之後,我下車晃了一下,覺得車站附近沒什麼,又搭原班車回頭。回程人更多,我為了要充電就跑去坐頭等艙,驗票員告訴我在餐車後面的二等車廂可以充電,我才知道原來充電是要找對車廂,而不是車種啊!


我在回程停了兩個小站,第一站是為了轉搭一般車去景觀列車沒停的第二個小站Alpnachstad,因為這裡有齒輪列車(Cogwheel Railway),雖然沒打算搭,因為通票不能用,但想去看一下,抵達才發現停業中,不知是不是夏天才有?第一個小站選在一個湖邊小鎮Sachseln,10分鐘停下來看美景很舒服,也跟阿爾卑斯山說再見。


回到琉森已經七點,城區還有一小段沒逛完,又晃了一下,然後回旅社拿行李。路上開始飄雨,還好沒大到影響拖行李,又在古城上上下下才抵達車站。一個多小時車程後,到了我在瑞士的最後一座城市-- Basel,申根期限在即,不得不趕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