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歌舞慶豐收~阿美族的豐年祭
每個民族總有慶祝自己年度大事的方式,漢民族有「春節」來慶祝一年的開始,而台灣原住民也有自己的「過年」節令與方式;其中,阿美族的「豐年祭」,就是他們慶祝過年的儀式。
一年一度的阿美族大事--豐年祭,在每年七、八、九月間陸續展開。在近年來對本土文化的重視下,這已不單是原住民族的盛事,也成了全省民眾關注的焦點。
在台灣原住民當中,阿美族是人口佔最多的一群,原住民語「Amis」其實是卑南族對阿美族的稱呼,意思是「北方」,也就是住在台東卑南族以北的民族統稱為「阿美族」。
阿美族分布在花東沿岸的二十幾個鄉鎮內,北自花蓮的奇萊平原,南至屏東的恆春半島,大致可分為北部的南勢阿美、中部的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以及南部的台東阿美和恆春阿美。
阿美族的農業祭典,除較為人所知的豐年祭以外,尚有播粟祭、祁雨祭、求晴祭、驅蟲祭、收粟祭、貯藏祭等,其中就屬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最為隆重盛大。
「豐年祭」顧名思義,就是慶祝豐收的祭典,在每年七、八月間,甚至有少數部落會在九月擇期進行,利用農作收成後的閒暇時段舉行祭典。至於時間的安排,每年由部落長老各自開會決定;而舉行天數,亦因應各部落狀況自行決定,短則一天,長有達一個禮拜的。因此時間長短每年都不同,有興趣的民眾,可電洽花蓮縣政府或台東縣政府查詢。
阿美族人舉行豐年祭的傳統由來已久,其意義因時代、社會的變遷而稍有差異,但大致仍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身體辛苦了一年,在農作物收成之後,讓大家稍做休息,於是利用豐年祭來使全族老小、青年男女高興地娛樂一番,並迎接新的一年開始。
二、紀念阿美族的袓先,藉由如此盛大隆重的儀式,表達族人對先袓的感念,因此,在熱鬧的背後,另有其莊嚴的一面。
三、藉此全族聚集的機會,讓年輕男女之間彼此認識,甚至求愛,以達繁衍族群的神聖使命。
四、這是個表現阿美族男人的節日,藉由全族的力量,激勵、教誨年輕人,給予他們一個磨練的機會。
由於阿美族的豐年祭屬於一種「部落的活動」,因此每個部落的儀式進行方式及時間,有些差異甚大,但幾個大原則卻是共通的。
地理環境的關係,使阿美族成為一個靠漁獵、農耕為生的民族,因此在豐年祭這段時間,大部分部落都會安排年輕男子到田裡或到海上找尋食物,拿回來孝敬老年人,有些部落甚至要到山上打取獵物,然後將所有食物分給全族人一起享用。
接下來就是最熱鬧的歌舞活動,有些部落是通霄達旦地跳,這時候通常女孩子是不被允許參加的;因為傳統上,這是男人獵取敵人首級回來後的慶功活動,女人只能在一旁觀禮。
白天的歌舞活動,通常老人圍坐在中央,代表的是敬老及保護,並且可起帶頭進行祭典的作用;而青年男女則攜手圍成圓圈,人數多時,會圍成兩圈,一般是女在內、男在外,具有保護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可使男生看準了某位舞跳得好的女生,心裡可有個選擇。
雖然阿美族是個母系社會,但它所指的是傳承上的女尊,而在豐年祭時,是以男人為重的,這具有平衡兩性地位的作用。也正因為這是個男人的節日,因此男孩子在祭典中的表現備受矚目,可作為女孩子求偶的依據。
而牽手的目的,除了增進彼此情誼外更代表了團結的意志,正是所謂的「心手相連」。至於牽手的方式,過去是以兩手互握或小指互勾,但現在已不這麼嚴格要求,以舒適為原則即可。
歌舞開始,由青年幹部帶頭跳,接著以下年齡階級要一個個跟上來跳,如果有長者也加進來跳,那以下各年齡階級也要照階級順序排在青年幹部的前面舞蹈。
舞蹈的行進方式,有些部落是左行,有些是右行,也有兩者都有的,或視那首歌而定。舞步節奏亦不盡相同,並且隨時間前後不同,或相鄰牽手,或相隔 一人交叉牽手。而豐年祭的歌,用的一律是「應答唱法」,它必須由多人來一起完成,反映的正是一種合群的精神。
在阿美族的社會中,「年齡階級組織」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嚴密的制度,維繫了整個族群的力量,更代表了阿美社會中,長幼有序的精神。
所謂「年齡階級」是指男子成年之後,按照年齡大小來分階,有些部落是每三、四歲為一階,也有的是七、八歲為一階。而男子入階的儀式,就叫「成年禮」,通常是在豐年祭中,每三、四年或七、八年舉行一次,有少數部落是在節日前就先舉行。新人入級後,原來各級就會往上順升一級,而每階級各有其特定的社會地位及應擔負的義務和責任。
更有趣的是,每個年齡階級各有其名稱,有的是世襲的九個級名被循環使用,有的則是依照舉行成年禮入級儀式的當年所發生的大事來取名,如「電話」、「颱風」、「新港」等。
如同漢族的過年一樣,阿美族的豐年祭,亦有「除舊佈新」的意義。在新舊交替之際,除感謝豐收之外,亦祁求能去除不好的,帶來更好的一年。
文化代表的是一族的歷史、生活方式與傳承,只有各族的差異、特色,沒有一定的優劣,各民族間的歷史文化,應給予相互的尊重,人類才有和平相處的可能。
阿美族遷入台灣,據目前考古研究,至少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這悠久的時間中,阿美人利用其生存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信仰,但在社會的變遷之下,異族文化的侵襲,危害到了自身文化的保存,所幸近年的本土意識抬頭,給予原住民族文化保留的空間,這是十分值得慶賀的事。
融合古今的阿美族豐年祭,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文化祭典,如果您有機會前往觀禮,記得要尊重當地的典禮進行,並且入境隨俗,如有當地人送上一碗小米酒或糯米糰時,不妨嚐試一下這平常不易吃到的食物,並體驗一下原住民族的熱情與活力。
【原文發表於1996年,此篇稍做改寫,資料參考明立國教授所著的《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記得當年年底還在台東巧遇明教授,曾跟他提及此事,獲得他慷慨同意,但要求在文末附上「資料來源」,可惜當時文章早已付梓,我也離開所屬單位,今天在此補上,算是「遲來的正義」吧?與之相較,許多學者常將自己所研究獲得的知識或努力爭取來的社會資源視為私產而吝於與人分享(偏偏有些所運用的還是社會或國家資源),真不知這些人在想什麼!最近又逢豐年祭時節,想起十幾年前自己常跑花東一帶時的快意,不知如今典禮狀況與當年相較差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