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2025《荷比盧法低地3個月之旅》 卡洛林文藝復興的法蘭克首都

阿亨市政廳原址是卡洛林宮殿

5/10 w6_Aachen, Germany 

兩位昨晚一起聊過的室友上午都退房了,另一位很晚才到的室友也出門了,一個人在宿舍又舒服到讓我不想出門。直到一點多,門外有些聲音,突然想起可能會有人來打掃客房,便起來準備吃早點,泡麵、麵包和咖啡。

不久一位新室友入住,我也問了她是否介意我在房裡用餐,她說沒關係,我就開動了,整個房間大概都泡麵味和咖啡味吧!新室友睡我上鋪,她找不到usb插座,便跟我借了插在牆上的插座孔,當然沒問題!她說她住過別的房間,床頭有插座也有燈,但我們這間什麼也沒有。

中世紀北門Ponttor

她說得很委屈,讓我忍不住應和她說:「我們好可憐喔!」然後我查了一下旅館網路上的照片,還真的有,但我們這間的插座都在另一面靠窗的牆上,只好充電的東西不放在床邊。還好室友看起來都很正派,大家也都安安靜靜,動作很小,這次住宿舍房的運氣不錯,還是德國都這樣? 

四點出門逛逛,雖然來過Aachen,但畢竟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只記得老街上的銅製娃娃和大教堂,長什麼樣也記憶模糊,那時街頭還有很多彩繪馬塑像,應該是正值馬術比賽宣傳期。當時只覺得這裡很不錯,但因下雨和趕時間而無法好好逛逛,希望有機會可以再來,今天終於如願! 

大戲院

Aachen的馬術比賽簡稱「CHIO Aachen」,源自1924年,是德國唯一舉辦「CHIO國際馬術節」的城市,這不是一般的賽馬,而是包括: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三項賽、馬車駕駛、馬背體操等等的競技,通常為期一週至10天,在每年七月舉行,從六月初就會開始宣傳,屆時整個城市被彩繪馬妝點得五彩繽紛。平常日的Aachen也有多處陳列馬的塑像,例如中央車站前就有五匹馬,新古典建築的大戲院前也有馬,說明了這城市與馬的緊密關連。 

噴泉與大教堂

Aachen早期是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聚居地,羅馬人稱此地為Aquae Granni,Granni等同Grannus,是凱爾特民族的治癒之神,Aquae是水,顯示這裡自古就以溫泉知名,曾建有多座大型浴場,也因此發展為城市,現仍有一些羅馬遺址的殘骸散佈在古城中。Aachen在中文有兩個譯名,一個是亞琛,一個是阿亨,後者比較接近德國發音。 

Aachen的法文名是Aix-la-Chapelle,Aix就是aquae,法國也有幾個以「Aix」為名的城鎮,例如我曾念過法語的羅馬古城就叫「Aix-en-Provence」,意思是「普羅旺斯(省)的水城」,小鎮裡處處是噴泉;而Chapell指的就是查理大帝蓋的大教堂。 

從市政廳望向阿亨大教堂

Aachen和「歐洲之父」查理曼(Charlemagne/ Carolus Magnus,742-814)有很密切的關係,Charle是法文,Carolus是拉丁文,「magne/ magnus」是偉大、大帝的意思,台灣譯作「查理曼」是法文的「查理大帝」,所以不能稱為「查理曼大帝」,而他所處的王朝便被後世稱為「卡洛林王朝(les Carolingiens)」。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住在今天低地區的日耳曼民族在西元481年降服了高盧北部和中部,建立了法蘭克王國(Royaumes Francs),最初由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統治,後來進入卡洛林王朝時代,8世紀誕生了統一西歐世界的國王--查理大帝,他的王國版圖遠及今天的巴塞隆納,史稱「卡洛林帝國」。 

羅馬遺址

八世紀末,查理曼在國土的中心--Aachen建造了宮殿和大教堂,並將首都遷到這裡,西元800年成為第一位被教宗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今梵蒂岡)加冕為「羅馬皇帝」的日耳曼人,從此Aachen成為「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的中心,帶領歐洲承續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這對當時歐洲南方正受到來自西亞的穆斯林統治或威脅有深遠的意義,而當時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則是代表希臘文化與東正教。 

阿亨市政廳

查理曼於西元814年去世,就葬在他下令興建的Aachen大教堂中。西元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成三個國家,原屬中法蘭克的Aachen在870年又落入東法蘭克之手,隨後東法蘭克的加洛林王朝在911年告終,由薩克森王朝接手,Aachen皇宮就此日漸荒廢,僅有宮廷教堂,也就是日後的Aachen大教堂持續使用。 

西元936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Otto I)在Aachen大教堂中加冕為「羅馬人的國王」,開啟德意志國王在此加冕的先例,後來奧托一世又於962年在羅馬加冕為「羅馬皇帝」,從此神聖羅馬帝國誕生,此後共有30位德意志國王在Aachen大教堂中加冕。由於Aachen大教堂具有這樣非凡的意義,使她成為歐洲第一個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遺產的古蹟。
 
Granusturm

荒廢後的阿亨皇宮於13世紀拆除改建成市政廳,1349年完工,保留了東側高塔-Granusturm-為查理曼時期建築,牆面上鑲嵌了30位中世紀國王的塑像,最後一位是1531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1503-1564),也就是查理五世的後繼者,後來的國王改成在法蘭克福選舉產生;而查理曼的塑像就在市政廳的廣場上。 

中世紀南門Marschiertor

Aachen古城是個圓形,中央車站和我住的旅社在古城南邊外緣,我先往西沿著外圍走,去看一下建於中世紀的古城門,這是當年沒走過的地方。今天的Aachen還留有兩座中世紀城門,南邊是Marschiertor,北邊是Ponttor,與原有的第二道城牆一起被建於14~15世紀。

城門邊有一座古代士兵塑像正拿刀削著什麼東西,原來當時的守門士兵在閒暇之餘還得負責削製木釘,用來固定鞋底,這些士兵便被稱為「Penn Soldat」,「penn」指的就是鞋釘。 

Penn Soldat

Aachen在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一座「自由帝國城市(Freie und Reichsstädte)」,這意味著此城不被任何貴族或主教所管轄,而是直轄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皇帝有納稅與出兵的義務,城市則擁有高度自治權與高級司法權,並在帝國議會中擁有席位,而一般的「自由城市(Freie Stadt)」所擁有的司法權較低階,顯見Aachen在帝國中的地位有多受到重視。

Elisenbrunnen

我慢慢走往古城中心,途中經過昨天下車的地點,這裡有一座名為Elisenbrunnen的新古典式圓形建築,前方廣場正有自行車的相關市集,我在這裡被送了一杯用腳踏車發電的果汁機打出來的香蕉汁,此地人潮洶湧,今天是週六。「brunnen」是噴泉的意思,因為這裡有來自地底的湧泉,稱為「Kaiserquelle(凱薩泉)」,這裡是古羅馬人浴場之一,後面的公園有考古遺址,最遠可推至史前時代。

努力過的最好喝

繼續走往大教堂,這裡有非常擁擠的人潮,市政廳廣場也有市集。看到一個黑衣團體在街頭表演軍樂,他們的穿著與樂風真讓我有些怵目驚心!這幾天整個歐洲除了德國和義大利之外,都在慶祝二戰勝利,雖然德國也紀念這天,心裡卻有些糾結。二戰時的Aachen是盟軍抗德的第一站,古城在戰中受損嚴重,大教堂和市政廳後來經過整修才得以復原。 

其實直到今日,這座城市仍有查理曼獎項(Internationaler Karlspreis zu Aachen),頒發給致力於歐洲整合與和平的人,頒獎地點就在Aachen市政廳。但這個獎的設置意義與頒發對象有很大爭議,光是它開始的時間就讓我感到困惑,1950年,德國戰敗後不久,致力於整合/統一歐洲?希特勒不就是想統一歐洲!據說倡議者還是一群納粹,真是太詭異了! 

這軍樂表演不知跟二次大戰有無關聯?

人潮讓我沒走到大教堂大門,誤入了旁邊一座小教堂St. Foillan Church,這裡的窗花設計得很蒙德里安(Pieter Cornelis Mondriaan,1872-1944),但並不是他的作品。後來查了才知,原來蒙德里安出生在我去過的荷蘭城市--Amersfoort,但在那裡完全沒見到他的影子。 

接著我找到當年看到的銅製娃娃Puppenbrunnen,這是一座關節可以轉動的特殊噴泉(要按才會有水),去看的人總是要幫娃娃們改變一下姿勢,只有最上面的公雞轉不到。娃娃噴泉由阿亨的雕塑家Bonifatius Stirnberg於1975年創作 ,各種娃娃代表了Aachen的歷史、傳說和人物,面具則代表狂歡節。 

Puppenbrunnen

繼續往北走,遠離鬧區,又到了外環,看到北城門,環外有公園綠地,上面有新古典建築,此時我已經感到疲憊,更遠的沒力氣去了,休息一下後,便從古城東邊走回旅社。突然想起明天是週日,昨晚那個美國女孩提醒我,德國的商店週日大多沒營業,途中我趕緊去買個熱食當晚餐,昨天買的冷凍食品留著明天再吃,再買些備糧和酒,如臨大敵般,在荷蘭週日沒有買不到食物的問題,還好有人提醒我。在一家印度餐館買薯條炸雞,無法刷卡,德國好像比較容易用到現金。 

回到旅社,在院子裏用餐,本來好好的,後來一群很吵的人坐在我後面,只好趕緊吃完早點回房間,明天要換到套房住,就不用再忍受找不到地方好好吃飯的困擾了。

北門外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