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圖片皆在Dinant |
終於可以不必早起趕赴旅社早餐了,想幾點吃就幾點吃,較適合我這種有自己節奏的人。其實平常我只吃兩餐,早午餐一起吃,旅行若早起就可能多吃一餐,因為勞動多,體力消耗就多,吃三餐就成必須。
今天要去南邊半小時車程默滋河上游的河畔小鎮--Dinant,很幸運地,今天剛好又遇到比利時假日(Pentecost Monday,五旬節隔天也放假),所以來回火車票又半價啦!共7.4歐。但也因為假日,鎮上人車很多,拍照常被擋住。這小鎮大概就三個主要景點,山上城堡、聖母教堂、薩克斯風。
Adolphe Sax先生是位演奏管樂器的音樂家,年輕時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擅長長笛與單簧管(黑管、豎笛),他的父母在Dinant經營一家管樂器的製造工坊,這一切成了他日後發明薩克斯風(Saxophone)和薩克斯號(Saxhorn)的契機。
接著1840年,Adolphe Sax從低音單簧管(豎笛)與一種19世紀初發明於法國的Ophicleide(蛇形號Serpent進化版)結合,發明了薩克斯風(Saxophone),與豎笛同樣使用單簧片與機械式音孔按鍵,材質則改為銅(但被歸類為木管樂器),並將直管改成管徑逐漸擴大的喇叭管(高音薩克斯風的喇叭口非彎形),吹嘴也各有不同。薩克斯風最早在布魯塞爾公開演奏時並未獲得重視,而是到了法國之後才成為軍樂與爵士樂的熱門樂器,1846年取得發明專利。
薩克斯先生在巴黎期間,又發明了薩克斯號(Saxhorn),Saxhorn屬於銅管樂器,因為它沒有簧片,藉由吹奏時的嘴唇張力與角度來控制音高和音色,並採用活塞或轉閥按鍵,類似小號,但Saxhorn為獨立設計的家族樂器,涵蓋多種音域,有些需扛在肩膀上吹奏,音色柔和渾厚,適合軍樂與管樂團。
Dinant一帶的默滋河流域盛產銅礦,使Dinant自古就以銅製品聞名,這也同時讓管樂器的製作得以發揮。Dinant街上也會看到一種賣大餅的店,做成各種形狀甚至一幅畫,這餅就稱為Couque de Dinant,是一種不加水的硬餅乾,加糖和蜂蜜,據說可以保存很久,吃的時候要敲碎,加在飲料中,或給嬰幼兒當咬牙棒。迪南大餅的來源說法之一,跟中世紀的列日戰爭有關。
Dinant跟比利時其他地方一樣,原屬中法蘭克王國,後來被西法蘭克王國併吞,國王將這裡交由納慕爾伯國與列日主教國分別管理,因為地理位置是兵家相爭之地,後來全屬於列日主教國,許多中世紀建築都在此時出現。
15世紀,勃根地公國的末代公爵--大膽查理進犯列日主教國,迪南市民起身反抗,大膽查理派大軍圍城,當地人守城期間,城內只剩蜂蜜與麵粉,於是發明了迪南大餅,上面的圖案就是利用銅器作為板模塑造出來的。但也有說是18世紀才被發明出來。
迪南古城沿著默滋河的狹長谷地而建,因為腹地不大,所以城鎮很迷你,這裡最主要的建築就是岩石山上的城堡(Citadelle de Dinant),最早可追溯到11世紀,列日統治時期所建,目的當然就是以居高臨下之地勢扼守默滋河及附近領土,後來此段默滋河成為列日主教國與勃根地尼德蘭的界線,迪南城堡更是責任重大。勃根地公國滅亡之後,尼德蘭地區成為哈布斯堡領地,迪南重回列日主教國統治,並修復了被大膽查理破壞的迪南城堡。
後來的法國曾多次試圖進佔迪南城堡,最後一次是拿破崙時期,法蘭西第一帝國失敗後,這裡成為尼德蘭王國領地,為了防止法國再度東侵,英國出資在今天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建了三道「威靈頓壁壘(Barrière Wellington)」,其中第一道從比利時沿海Nieuwpoort到列日,而迪南城堡就是其中一部份,所以現在所見的迪南城堡是此時修建的。
迪南城堡下方的河上有一座橋,也就是現在Pont Charles de Gaulle(戴高樂橋)的位置。這座橋自古至今,因天災人禍摧毀多次又重建。現在的戴高樂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紀念法國戴高樂將軍帶領盟軍在此反擊德軍而命名,左岸有一座他的塑像。我覺得這塑像好像有點卡通化,可能因為比利時是漫畫國度的關係,要入境隨俗吧?哈!
再來就是城堡下方的聖母學院教堂Collégiale Notre-Dame,這座教堂的球狀鐘樓頗為特別,這是列日風格的默桑哥德式(Gothique mosan)建築,盛行於13世紀的默滋河流域,特點就是採用羅馬式與哥德式混合建構,採用細長石柱、八角柱頭,有極高窗戶,和垂直感強烈,並善用當地石材,像迪南這座就是採用當地盛產的石灰岩和默滋藍石(pierre bleue de Meuse)所建。更早之前同位置有一座羅馬式教堂,因為山上大石墜落而毀損,迪南也是自古有名的石灰岩採石場。
山上城堡入場費13歐,我就不上去了,不可能每個景點都進去,要有所取捨,而且排隊的人很多,要走一段很長的階梯,軍事堡壘我已經看太多,上去主要是看風景而已,花這價錢我個人覺得不是很值得。教堂免費的可以進去看看,裡面窗花很美,塑像也很美,整體氛圍很不錯,我在教堂坐很久,因為來之前沒做太多功課,到教堂才惡補。
在小鎮待了四小時,沿河走走看看,步道修整得很不錯,對岸還有座修道院啤酒廠Maison Leffe,原是一座12世紀修道院以古法釀造的手工啤酒,現已被跨國啤酒大廠收購,到處都買得到Leffe啤酒,我也懶得過去了。最後坐在默滋河邊吃蔬菜捲和旋轉烤肉,今天行程採慢步調,這樣的旅行比較適合我,只是有時無法如願。
![]() |
上面是 Maison Leffe |
傍晚回到Namur,在超市發現Dinant產的手工啤酒(not Leffe),這是2017年為紀念迪南河邊步道落成而釀製的啤酒,今晚就喝它了。比利時手工啤酒很有名,甚至2016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種類繁多。我買的這瓶是Ambrée,意思是琥珀色酒體,屬於Ale(高發酵)啤酒的一種,相當於淡色艾爾(pale ale ),但啤酒花苦味較少,風味特色是帶有焦糖、麥芽、堅果的香氣和微果香,口感柔順,很不錯!
回旅社時,有人在門口修大門的鎖,他告訴我門鎖壞了,昨天我就告訴房東應該是壞了,因為我出門時不用按電子鎖就可以開門,回來按密碼盒,按了好幾次都顯示綠燈,門卻沒打開,後來盒蓋還掉下來,我看到裡面有一條線斷了,研判已經壞掉,房東卻回覆我換了密碼。現在修好了,希望明天不用再麻煩一樓的先生幫我開門了,他也不一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