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流動的風景~搭火車重遊歐洲100天》 尋找里斯本的故事


2/14 Lisboa, Portugal 

今天一早被旅社附帶的豐富早餐嚇到,這應該是我對這家青年旅社最滿意的一點了,最討厭的是他們使用按壓計時水龍頭,連洗澡也是。還有昨晚街上的人聲吵到半夜兩點,一早還沒天亮又是搬運鐵架的聲音,實在沒想到今日的里斯本熱鬧成這樣,已經完全是個被遊客佔據的城市,不是當年被歐洲人戲稱的鄉下。 

中午出門先往印象中的聖塔露西亞觀景台(Miradouro de Santa Luzia)走去,它在Alfama區上方,昨晚已經去過的區域,為了不重複路線,今天想從另一邊走上去。我起先按照網路地圖走,但途中看到吸引我的階梯或巷弄,以為方向大致正確就拐個彎走過去,結果上上下下同樣的路走了兩三回,讓我感覺里斯本應該不只七丘吧!


途中也路過另一座觀景台,發現有新式電梯可達,但地圖上並沒有明確標示,顯然不熟悉路線又不想搭公車電車的話,在這裡有很大機會可以虐待自己的腳。在Alfama區看到一塊寫Pasion的招牌,我想起二十年前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找住宿,那個沒有網路可以預訂的時代,都是到了現場才找旅館,我最常住的就是pasion,也就是民宿,現在很少看到使用這麼當地的字眼了。

那時住pasion,有時會遇到很有趣的情況,例如一位完全不會英語的老媽媽,她總是有辦法可以猜到你問什麼,準確無誤地服務到好,但也有可能遇到比較沒經驗的,兩個人要雞同鴨講好一陣子,而住的地方有時是當地很典型的民宅,尚未經過改裝的那種,瓷磚和聖母瑪利亞幾乎是必備元素,那樣的視覺印象總可以把人拉進時光隧道。


從太加(Tejo)河邊延伸到山丘上的Alfama區是里斯本最古老的住處,在葡萄牙於1256年遷都到里斯本之前,這裡就已是摩爾人的聚居地,Alfama就是以阿拉伯語命名,據說意思是「市場裡的噴泉」,正點出這區以往四處有噴泉的景象,是市民汲水和洗衣服的場所,自然也成為婦女們生活情報的交流站(八卦站)。20年前我買的小瓷磚藍白水彩畫還保留這經典畫面,讓我愛不釋手,如今看到紀念品店裡的彩色小瓷磚全成了呆板的電腦畫,難道現代人品味改變了嗎? 


我終於找到聖塔露西亞觀景台了,那座讓我印象深刻的九重葛遮陽棚正在枯藤季節中,路邊的聖露西亞教堂及牆上的藍白瓷磚壁畫亮麗如昔,遠處左方竄出紅瓦的先賢祠和幾座教堂挺立依舊,但夢中太加河上漂浮的仙氣船隻已不復當年,尤其昨晚曾路過的那座龐大又無趣的新候船室完全毀了河岸的景觀,讓我看了不禁搖頭嘆氣,唉,真的回不去了! 


葡萄牙人在收復基督徒失土之後,皇室、平民曾經共處在Alfama區這座小小山頭,一起努力經營出歷代的繁榮,所以這裡有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堡和教堂,都是延續自摩爾人時期。直到1755年,一場世紀大地震摧毀了這安居之地,從此王公貴族搬到山下的新皇宮周圍重建家園,而Alfama區便留給無力搬遷的漁夫與工人等弱勢平民,他們在殘屋破瓦中繼續勤奮地過日子,最終在這些高低錯落又蜿蜒的巷弄階梯與石板路上,創造了屬於Alfama區的市井小民風景,曾是里斯本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如今的阿法瑪區沾染了濃厚的觀光氣息,似乎也是時代的必然。 


我帶著些許的失望又走往到處看得到指標的「聖喬治城堡(Castelo de São Jorge)」,居高臨下的位置顯示出她的重要性,最早由西哥德人建立,後來是摩爾人擴建了這裡,葡萄牙人征服之後將她整建為皇宮,成為政治與經濟的中心,直到16世紀曼紐一世(Manuel I)在低城區(Baixa)建造了新皇宮Paço da Ribeira之後才跟著轉移,之後的古堡成為軍械庫和監獄,十八世紀的大地震後,古堡幾乎處於荒廢狀態,直到1938年才整建為現在的樣貌。 


古樸的聖喬治城堡我以前就進去過了,如今門票不菲(15歐)又大排長龍,我就不再進去了,舊地重遊的心態比較像是探望老朋友,看看她現在過得好不好並與她話當年,一些還要付費的景點我在門口看看就好。

今天天氣很熱,大外套早就穿不住了,乾脆坐在門口吃個冰淇淋,也休息一下,走了那麼多路早就累壞了,而且我的鞋底掉了一半,雖然出國前黏過一邊,現在是掉另外一邊,得買膠水再黏一下,後來還發現兩腳鞋底都磨破一個洞,看我走得多賣力啊!有機會得換一雙了。
 

離開古堡之後又去另一頭的恩寵觀景台(Miradouro da Graça)看看,這裡可以清楚看到古堡和低城區,以及橫跨太加河的一座懸索橋Ponte 25 de Abril,這橋原本以葡萄牙的獨裁者Salazar命名,但在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之後,便以推翻獨裁暴政的這一天重新命名。

搜尋網路地圖才發現這裡好多觀景平台,以前有這麼多嗎?我不記得了,那時只有紙地圖,或許沒標示這麼清楚。最記得這裡有很多電車和纜車,很多只有一節車廂,車上總是滿滿的人,許多路段的軌道緊鄰兩側的房子或牆面走,腦海裡有一座爬斜坡的黃色纜車,我不記得在哪裡了,今天沒遇到,後來搜尋地圖,應該是在另一丘,打算明天退房之後再去找找。 

羅西歐廣場


下山之後我往低城區的北邊走去,這裡有許多熱鬧的廣場和市街,但我的印象很模糊,歐洲類似的廣場看太多了,很容易搞混,若當時只是短暫停留的話。

我在羅西歐廣場(Praça Rossio)遠遠聽到熟悉的音樂,我有沒有聽錯啊?再仔細聽,真的是台語歌「愛拼才會贏」的旋律!我循聲走過去,看見演奏者戴著墨鏡和帽子,服裝怪異,看不出是哪國人,後來他又演奏迪士尼流行曲,我就沒再走近他,難道「愛拼才會贏」已是國際歌?哈! 


低城區的街道呈筆直交錯的棋盤式格局,沿街儘是豪宅與精品店,氣氛和山丘上的Alfama區迥然不同。葡萄牙人從14世紀開始展開對遠洋的探索,亨利王子及其後繼者先後發現新航線與新世界,歐洲海外殖民歷史也就此展開。

16世紀是葡萄牙的全盛時期,當時國王曼紐一世於是在低城區建造了新皇宮,也利用海外帶回來的巨大財富在各地修建了許多華麗的建築,被稱為曼紐式風格(Manueline),這是一種融合哥德式和摩爾式的建築風格,最大特徵就是常有象徵天球儀和繩索等航海工具的裝飾,成為葡萄牙特有的建築形式,在西班牙也偶爾會見到一些類似元素。 


但是18世紀的里斯本大地震也讓這些華麗建築嚴重受損,葡萄牙的海上王國也在此時逐漸隕落,雖然市街與建築後來慢慢重建恢復了,葡萄牙的國力卻一蹶不振。直到20世紀進入民主共和時期,初期卻又跟西班牙一樣遭受極權統治,二次大戰期間也一樣站在中立卻又暗中支持軸心國,導致戰後被孤立,經濟無法受到援助,讓她在現代歐洲經濟體中敬陪末座。但這20年來,顯然葡萄牙人很爭氣,我看到了他們的改變,雖然我覺得當年的純樸已經失去,但從經濟發展來說,他們是進步的。 


我繼續走往低城區的南邊,看到那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藝術風格電梯--聖朱斯塔升降梯(Elevador de Santa Justa),此時底下正大排長龍,我不記得自己以前有沒有搭過了,總之我不是很感興趣,因為它只是電梯,今天我才從上面下來,不想再上去了,而且我已經餓到沒什麼力氣,該吃點東西了,今晚我打算找間餐廳坐下來吃。 

我回到旅館附近的街上,因為這裡的餐廳似乎價錢低一些,我發現這裡有好多印度人開的餐廳和商店,找了一家賣葡萄牙料理的餐廳坐下來點餐,整間服務生卻是印度人。

無花果廣場Praça da Figueira與國王約翰一世King John I


後來我上網查才知,里斯本確實有很多印度人和尼泊爾人,由於這裡勞工短缺的關係,過去大航海時代也和印度有淵源,更沒想到的是葡萄牙現任總理竟是印度裔呢!這裡也容易吃到印度菜,旋轉烤肉也常見,連珍珠奶茶也有,里斯本真的比以前更國際化了!

明天就要跟里斯本說再見,雖然停留時間比期待中短很多,但最終城市的故事只能留給她自己,而我只是個短暫交會的時空旅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