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2025《荷比盧法低地3個月之旅》 重返巴黎蒙馬特山丘


7/5 w6_Paris, France 

連續玩兩天下來已經感到非常疲倦,但沒時間休息,也感覺蒙馬特(Montmartre)在呼喚我,下午湊了點力氣之後,還是出門了。今天的天氣開始起變化,雲層深厚,希望不會下雨。 

因為從南郊到北邊的蒙馬特有點遠,今天選擇先搭公車去密特朗圖書館站(Bibliothèque François Mitterrand)搭捷運14號,再到很容易迷路的大站Châtelet轉車,果然就糊里糊塗地出了地鐵站,發現自己在一座很陌生的公園裡(Jardin Nelson Mandela),只好再從這裡找到公車前往蒙馬特,抵達時已經六點!看來今天只能大概回憶一下了。


我慢慢從階梯最底下往上爬,這裡的人潮也是多到可怕,我記得二十多年前還沒這麼多人,是因為現在是暑假的關係?週六關係?還是電視劇效應?或是後疫情時代的補償心理?而且階梯中央小廣場的街頭藝人也跟以前很不一樣,早期是穿著奇裝異服的默劇表演,現在是一整團的熱門音樂還加擴音,吵翻了!但觀眾看得很嗨,我就趕緊閃過人群繼續往上走,排隊進入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de Montmartre)。 

Montmartre這個字是mont加martre,mont是山,martre一般說法是指拉丁語的martyrum,意思是殉道者,這位殉道者是Saint Denis,他是西元3世紀的巴黎首任主教,被當時尚未普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人斬首於這座山丘,因此以Montmartre命名來紀念他,Saint Denis也因此成為巴黎的守護神。 


傳說Saint Denis死後仍繼續抱著他的頭顱佈道,成為他的形象,最後在今天巴黎北郊的Saint-Denis倒下,人們為祂建造了聖殿,6世紀修建成皇家修道院,12世紀再重建為今天的哥德式大教堂Basilique Cathédrale Saint-Denis。7世紀,墨洛溫王朝的國王開始葬在聖丹尼修道院/大教堂內,此後,法蘭西國王大多安葬在此,連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最後也是葬於聖丹尼大教堂。

12世紀,路易六世國王在蒙馬特建了聖彼得教堂Église Saint-Pierre de Montmartre,之後又有修道院與修女們在這裡生活,開闢果園、葡萄園、麥田等,也蓋了多座磨坊用來製作麵粉,鼎盛時期據說有13座風力磨坊,成為蒙馬特一帶的特殊地景。法國大革命時,修道院被拆毀,最後一任院長被送上斷頭台。

聖心堂裡的聖彼得像

1860年的奧斯曼都市更新時代,蒙馬特成為巴黎市的第18區。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大敗,拿破崙三世被德軍俘擄,法蘭西帝國崩潰,法國第三共和建立,繼續與德軍作戰。9月19日,巴黎被德軍圍城4個月,造成城內無糧,社會動盪。1871年,共和政府與德軍簽署停戰協議,割讓阿爾薩斯(史特拉斯堡等城)和部分洛林區(如梅斯),並支付巨額賠款。

由於以上種種社會與政治因素,加上第三共和初期由一群保守的權貴組成,對於巴黎勞工階級要求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教育世俗化等等訴求不做出回應,引發巴黎極左派市民的不滿,於是組成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與政府進行對抗。 

聖心堂鐘塔

1871年3月18日,由於普法戰爭時,法軍在蒙馬特山頂安置許多大砲,正準備移走時,被巴黎公社成員攔截,雙方引發激烈衝突,蒙馬特成為巴黎公社起義的爆發地點,隨後巴黎市到處有激烈抗爭,杜樂麗宮、市政廳、司法宮等多處官方設施被縱火或損毀,經過殘酷鎮壓之後才逐漸平息。

普法戰爭失敗的1870年,南特主教提出在蒙馬特建蓋聖心堂的計畫,希望可以安撫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巴黎市民躁動不安的心靈,以及在動盪社會與戰爭中所承受的苦難,於是公眾捐款贊助,1875年動工,歷時40年,終於在1914年完成。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正式祝聖是在1919年。

聖心堂內部

於此同時,由於蒙馬特地段較市中心便宜,山丘上開始有藝術家入住,接著,酒館、咖啡館、歌舞廳也開始進駐,造就知名的波西米亞文化(Bohémianisme),經歷了一次大戰前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Bohème」原指來自捷克波西米亞地區的吉普賽人,19世紀因法國作家Henri Murger的著作《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而有了新的含意,專指不受社會規範束縛的窮困藝術家,而後有了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年)的歌劇《波希米亞人/ La Bohème》。

蒙馬特

這些藝術家常以蒙馬特為題材,例如:梵谷、畢卡索、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等等,讓這座小山丘逐漸打出知名度,蓋在山頂的白色聖心堂也成為有名地標。但今天的蒙馬特地價已水漲船高,許多藝術家已陸續搬出,讓給了旅遊業與餐飲業,但仍有些藝廊在此經營。

對於蒙馬特的印象,其實我只記得聖心堂,對周遭巷弄的記憶有些模糊,只記得有間達利美術館,和有不少賣畫的地攤,現在地攤比較少見了。我稍微晃一圈,由於時間所剩不多,加上人潮擁擠,我逛沒多久就往下走了。

蒙馬特的風車

來到紅磨坊,感覺這一帶治安沒以前那麼可怕了,可能是我看到警察駐守在一旁的關係,但附近仍是紅燈區,也有很多情趣用品店,這裡連超商也開得比較晚,所以歐洲人也不是不愛賺錢,而是有沒有營業習慣和需求而已,但也可能是外來者經營的商店。

紅磨坊(Moulin Rouge)以歌舞秀著稱,創立於1889年,與蒙馬特山丘一起成為藝術家的創作題材,法國康康舞(cancan)因此而知名於世。康康舞因以高踢腿和誇張裙擺動作挑逗觀眾,早期被視為帶有色情的表演,如今康康舞已成為健康的舞蹈運動,許多國際遊客來到紅磨坊欣賞這巴黎紅燈區的特色,雖票券要價不菲,仍吸引很多人排隊買票,百歐元起跳!

紅磨坊所在的Pigalle區

我在蒙馬特和山腳逛了三個小時,接著搭了一小段公車去不遠的聖馬丁運河(Canal Saint-Martin)看看,這裡我應該沒來過,因為以前不曉得巴黎也有運河。

1800年代,拿破崙下令開闢一條可為城市提供淡水的渠道,接引東北方的另一條運河Canal de l'Ourcq,連接到塞納河,於是誕生這條長約4.6公里的聖馬丁運河,它早期同時扮演輸送貨物的功能,現在則提供遊船,在部分路段轉為地下渠道。

聖馬丁運河

聖馬丁運河一帶由於房租較便宜,吸引許多年輕人住在這裡,可能也逢假日的關係,運河邊有好多年輕人聚在一起飲酒聊天。

巴黎現在有些地段和時段的公共場所是禁止飲酒的,連賣酒在有些區域也有時間限制,通常是晚上9點至隔天早上7點在雜貨店或超商禁賣,部分區域(如Pigalle紅燈區)下午4點到隔天早上7點禁止露天飲酒,比較允許的地區是塞納河邊、聖馬丁運河邊和部分公園,有些會有告示提醒禁酒時段,違反規定罰很兇。

聖馬丁運河

我沿著運河走了一小段路就離開了,因為想趕在一個半小時的轉車時間內用同張車票回旅社,但中途遇到塞車,轉車也等好久,搭最後一班時刷手機已經亮起紅燈!決定不管它,這麼晚又是週末,查票員應該沒那麼勤快。剛才急著換公車,下車差點被車子撞到,幸好老天有保佑,回到旅社已經十一點半,好累! 

下午出門因有一段交通要搭地鐵,我就用了第三張舊卡票,但公車刷完再刷地鐵卻過不去,照理這張舊卡沒有分交通工具才對,我就走了一道原本就開著的閘門進去,出來時刷舊紙卡卻又通過了!可能機器不同的關係吧?舊紙卡用到今年底就會作廢了,大概緩衝期會有一段混亂狀況,明年起在巴黎搭大眾交通得分兩種交通工具買票了,真複雜!

從蒙馬特山丘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