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職場霸凌和權勢性侵/性騷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最近一連串的 metoo 運動有如六月雪般在網路上散播開來,許許多多的陳年委屈瞬間在河道上奔瀉,讓我們得以看見社會在光冕堂皇的背後,竟有那麼多的藏污納垢,原來一些檯面上的成就竟是建立在剝奪他人的尊嚴上,看到這些讓人揪心的委屈,突然讓我覺得八年前遇到的那次職場霸凌也不算什麼了,反而因為自己也曾因信任熟人而受過極大傷害,更能理解他人所遭受的痛苦,讓我更具同理心,這是上帝給我的禮物吧!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邀請鄉親來看七美紀錄片【當秋風來到大嶼 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以下刊載於「七美報報」) 
各位七美鄉親大家好,去年秋天我在七美拍了一支紀錄片,最近完成剪輯和後製,預告片已經在網路上發佈了,想邀請大家來看這支紀錄片,預告片網址是:https://youtu.be/QgxfGCxjBYI 

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七美國小任教一年,帶領六年級畢業班,跟他們一起成長,也一起畢業,那一年,我滿懷感激與思念。有幸二十年後,學生在網路上找到我,並邀請我再度回到七美探望他們,於是我藉機拍了這支紀錄片,紀錄當時的年輕,更紀錄七美的生活日常,以及面對東北季風來襲時的應變力,我想這些都是養成七美人今日隨遇而安、溫暖好客個性的養分吧! 

紀錄片【當秋風來到大嶼】原片片長80分鐘,感謝許許多多的七美鄉親與我當年的學生協助完成,也感謝當地媒體「七美報報」的協助宣傳,歡迎大家點閱與按讚分享,若點閱數超過500+按讚率超過5%,我會擇日放映全片在網路上,並另行公布。 再次感謝七美鄉親給我滿滿的愛 這部片是獻給你們的 

作者:施云


2022紀錄片—當秋風來到大嶼
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導演/ 施云 Director/ Sophie Seeing 
片長:80分鐘 The length of this film is 80 mins 

全片已公映於網路上,歡迎收看~

影片大綱: 
年輕時曾在澎湖教過小學三年的導演,最後一年到了最南方的「大嶼」,這裡以「雙心石滬」聞名觀光業,但秋冬時的東北季風呼嘯,讓小島的觀光業就跟這裡傳統的捕魚業一樣,一到秋天就因季節的更替而人事變換,島上四處可見的銀合歡顏色也由綠轉黃,為島民的秋冬生活揭開序幕。導演在二十多年後的秋天重返「大嶼」,探訪當年的學生,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來看見這島民的生活與變化。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紀錄片《鹿港‧家鄉》 Lukang, My Father's Hometown


鹿港‧家鄉 (2021版) 
Lukang, My Father's Hometown 

導演/ 施云 
Director/ Sophie Seeing 

本版為2021年重新剪輯完成 This version was completed in 2021 
片長88分鐘/ film length is 88 mins 


公開放映全片,歡迎收看~~

***

影片大綱: 
導演帶著對父親的思念,探尋父親的家鄉--鹿港的陳年往事,以及家族歷史,並為即將拆除的祖厝留下最後形影。同時採訪地方人士,了解鹿港的過往,也探討最近台灣政府計畫將鹿港作為「國家歷史風景區」而投注龐大經費,對擁有豐富歷史的鹿港來說,是福是禍?

Brief synopsis: 
With the thought of his father, the director explored the old past and family history of his father's hometown-Lukang, and left the last image of the ancestral home that is about to be demolished. At the same time, she interviewed local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ast of Lukang and the recent Taiwan government's plan to make Lukang a "National Historic Scenic Area" and betting huge funds. Is it a blessing or a curse for Lukang, where has a rich history? 

 留下土地的故事,讓這裡永遠成為我們的家國。 
 Keep the stories of this land, and let it be our home country forever.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小島紀行

小島今天是個多雲無風的舒爽涼天,晚上我跟學生們有個聚會,在家裡養九孔的學生家烤肉,一共有10位,昨晚我們在群組中聯絡好了,幾乎在島上的學生們能來都來了。我也在前兩天訂製了蛋糕,剛好聽聞學生談起某家餐廳主人有幫人訂做。下午我沖了一壺三合一咖啡,網路上買的印尼咖啡+阿拉比卡耳掛咖啡+小七冰粹黑咖啡,旅行中的克難調配,我自認味道還可以,也怕晚上喝會有失眠問題,所以沖得比較淡。 

傍晚大家慢慢集合,無敵海景加新鮮烤物,配上小島獨有的風茹草茶,還有人貢獻了一瓶威士忌,再加後來的重乳酪蛋糕和咖啡,各個都吃到打開話匣子,聊起了當年,讓我稍微了解他們小學畢業之後的動向。我聽不只一位說,他們這班感情特別好,畢業之後繼續保持聯絡的人很多,我問他們為什麼,大家也都談不上來。再問他們對小學六年級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有人談起了小時候的調皮,有人說起了畢業旅行。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李仙得與必麒麟的台灣影像+放映《好攝之徒2.0》(已放映完畢,感謝支持~)

為慶祝8月19日是世界攝影日,今年補拍完成的紀錄片《好攝之徒2.0》,即日起做線上放映兩週,直到8月底止。 (已放映完畢,感謝支持~)



本片從1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9年8月19日開拍,因為台北一家經營十年的專業攝影藝廊「TIVAC」畫下休止符,閉幕之夜,我從許多攝影人臉上閱讀到失望與不捨的神情,於是決定拍攝這部紀錄片,探討攝影在台灣的地位與發展,同時紀錄台灣攝影界在促成「台灣攝影博物館」上的努力過程。 

2021年4月,在台灣各界人士的積極促成下,台灣首座國家級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終於在台北車站前開幕了。我因為也受邀參加開幕典禮,於是決定將原本在2010年已經剪輯完成的38分鐘紀錄片,補上後面幾年的影像與2021年的訪談,成為新版的《好攝之徒2.0》。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疫情下的短暫紓解--石碇遊

好久沒在部落格貼遊記,不是不寫了,而是現在都用臉書簡單紀錄,越來越懶了。但是寫遊記對一個老人來說(如果打疫苗被歸在第十類都算老人的話),有幫助記憶的作用,所以我其實還是寫很多,只是越來越少完整與慎重其事。今天因為去了一趟石碇,寫了一篇落落長的紀錄,又拍了很多讓自己開心的照片,就想來這裡貼一篇。



平常過歐洲時間(有時還美洲時間)的我,難得今天中午前就起床,而且精神相當好,加上淡水連日多雨後轉晴,天氣還不是太熱,完全符合我出門的意願。午飯過後,開車前往一直想去的地方之一,翡翠水庫和石碇。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一場官方與少數攝影人意圖隱瞞的公民運動

最近蔡總統在臉書發表了一段短文:「從歷史的縫隙中找出真相,還給當事人一個公道,這就是轉型正義的意義。」我非常同意這段話,找出真相、轉型正義,不是為了求名求利或殺戮報復,只為給當事人一個公道,給世道一個正義;更何況是做報導、做紀錄的人,若不在乎真相,那你的偽紀錄、偽報導就是在誤導社會、捏造歷史,這種事應該被唾棄。 

最近「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正在做預展,4月就要正式開幕了,這是台灣的喜事,我想值得大家,不只是攝影圈,共同慶祝。不只因為它的成立代表台灣在攝影文化方面的重視更上層樓,畢竟歷史影像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另一方面,也因為它的設立跟一場公民運動有關。但很可惜的是,我看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官網所發佈的新聞稿,竟對這場重要的公民運動一字不提,作為主管機關的文化部不但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而且我在兩週前就曾寫信去提醒,結果公部門不但未回應,還發佈了一個錯誤的新聞內容,彷彿官方有意隱瞞這場公民運動。而我作為一位曾經的攝影人、現在的紀錄片導演、撰文評論者,以及當初這場公民運動的發起人,我想我有責任向社會大眾報告當年所發生的事。 

最早要說到2010年,我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好攝之徒」,內容講述台灣的攝影文化發展與攝影資產的重要性,裡面採訪多位攝影人,並以當時攝影界倡議已久的「台灣攝影博物館」的籌備處開館為其中一個主軸,後來在台北各地有幾次放映,也鼓吹台灣攝影博物館的成立。

圖說:2010.09.04 好攝之徒首映會後的合照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您同意繼續宰割桃園來換取台灣經濟發展嗎?

聲明在先,免得又有人自願當我肚裡的蛔蟲,自行妄加揣測。我不是桃園人,跟桃園也沒有太多淵源,會到桃園大部分都是因為我要出國,而國際機場就在桃園。還有,我也不是環團,也不是藻礁議題的什麼人,我只是有很多話想說的台灣公民。 

台灣在上一世紀歷經經濟起飛的歷史,我應該不用多說;而為了這個經濟起飛,桃園歷年來犧牲了多少環境與良田,成為今天的工業重污染地區,相信身為台灣人也應該知道,還有前述的國際機場也算嫌惡設施。今天一個「藻礁議題」,不過就是桃園人的覺醒,希望「最起碼」他們認為珍貴的藻礁與珊瑚不要再被破壞了,有錯嗎?人家的公投題目還不是「三接不要設在桃園」,僅是不要設在有藻礁的區域而已,結果就被這麼多人責難,一群人喊著:「你們既然已經割肉餵養我們了,何不再挖心掏肺給我們吃?」這就是善良的台灣人?還是有人要說我這是情緒勒索?那是因為你不願面對自己的良知。 

雖然我的大部分選票都是投給民進黨,但我不是任何政黨的粉絲。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的不是人民對某政黨的忠誠度,而是人民對政府的監督。也正因為這個政府是大部分人民選出來的,我們更有責任看好它,別讓它做錯事,不是?還是您覺得小孩生出來就應該溺愛他才是對的?如果您也認為應該監督政府做對事,那就來看看「三接設在大潭電廠」的政策到底錯在哪裡。 

圖說:藻礁與三接碼頭位置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2019《鹿港‧家鄉》紀錄片首映

《鹿港‧家鄉》紀錄片首映
My Father's Hometown
+映後導演座談+鄉親分享
歡迎大家來談談您的鹿港故事與願景~

導演:施云(Sophie Seeing)
2019年完成,片長(上) 51+ (下) 61分鐘
中英文字幕(+English Subtitles)

時間:2019/8/10晚上6:50~9:30
地點:永安宮廣場(鹿港民生路35號)
免費觀賞,現場提供飲料,請自備環保杯。

主辦:思影像工作室
協辦:鹿港永安宮、鹿港囝仔
特別感謝:東華麵茶施政均先生
片名書法:施承佑先生 跨刀相助

留下土地的故事,讓這裡永遠成為我們的家國。
Keep the stories of this land, and let it be our home country forever.

預告片網址:https://youtu.be/k_k2RODVq3E



錯過首映會的朋友們,9/26(四)晚上在鹿港還有一場,請留意<今秋藝術節 >官網喔~感謝大家蒞臨,首映會太美麗了!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歷史從來就只是一個循環--紀念228

沒有真心認錯
沒有深刻反省
沒有痛改前非
如何寬恕與包容?
沒看到他們還在擁護極權嗎?
沒看到他們還想把台灣送入虎口嗎?
沒看到他們依然以身為中國人自豪
並把台灣人的尊嚴踐踏在地還加以唾棄嗎?
上一世紀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演的悲劇
他們會在乎在這一世紀重新上演嗎?
他們眼中只剩下權力
只在乎榮華富貴
他們曾經在乎過台灣人的自由與意願嗎?
清醒吧!歷史從來就只是一個循環
只是你看得見,看不見而已。

(版畫作者:黃榮燦)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請問「台灣話」應是原住民哪一種語言?

近日「台語電視台/頻道」的設置在立法院中又遭到抵制,依照立委高金素梅的說法是:「台語/台灣話」是哪一種語言應該要先被定義,如果要稱「台灣話」那也是指台灣原住民的語言。

不知這位一向自認為「中國人」的原住民立委怎麼突然這麼關心起何謂「台灣話」?難道「台灣話/台語」的說法是近日才有的政治語言嗎?又,請問「台灣」代表全島的這個稱呼是哪一個原住民族所叫出來的嗎?哪一族的原住民語言才有資格被稱為「台灣話」?如果泰雅族語從此被稱呼為「台語」,請問泰雅族人願意放棄自己原先「泰雅語」之名而改稱為「台語」嗎?

「台語/台灣話」這個名詞由來已久,這個島嶼被叫做「台灣」也有其淵源與典故,源頭雖然眾說紛紜,有說是來自西拉雅族社名的轉音,有說是來自西拉雅族對外人的稱呼,也有說是早期漢人對台江外海的一塊小島的稱呼;無論如何,「台灣/大員/大丸/大灣/台員」被明清時代來自福建泉州、漳州人用方言叫出來都是同一個音,先是代表現今台南安平沿海一帶,當時荷蘭人建造熱蘭遮城之地,後又隨著這群漳、泉移民逐漸遍佈島嶼各地之後,「台灣」遂成為這個島嶼的名稱。

比較上面兩張洋人繪製的台灣古地圖:(上圖)施琅剛收服台灣不久後的1696年,台灣島仍被洋人稱為「福爾摩沙」,「台灣/Theouan」一名出現在兩個地方,一個是荷蘭人建立「熱蘭遮城/Zeland」的那塊島嶼,一個是附近沿海的一個地名(有說是平埔族社名);到了(下圖)1760年的地圖,台灣島已被標示為「Tai-ouan」和「福爾摩沙」並稱,而熱蘭遮城所在的島嶼已不再標示「Theouan」,附近沿海仍用「Taiouan」一名(另有「Taivan」應是客語發音),此即為現在的「台南安平」。由上可知,「台灣」一名最早代表今天台南安平和外海的一塊小島,在清朝治理台灣之後,漢人逐漸分布全島才以「台灣/Taiouan」作為島嶼名稱。這群來自福建南部漳泉地區的漢人,以他們的語言,無論是古書記載的「大員/大丸/大灣/台員/台灣」,發音都是同一個字,他們渡海來到這座島嶼,無論在哪裡上岸,一律以「台灣」稱之,叫出了這島嶼的名字,也逐漸成為這島上最大的族群;而他們所講的語言後來也稱為「台語/台灣話」,就跟「台灣」作為島名一樣,都是歷史自然演變的結果,不是現在才有的政治語言。所以台語就是台語,用其他語言來代替都是違反歷史的!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公部門莫成地方霸權的幫凶

近日看到宜蘭藝穗節的主視覺設計疑似被得標廠商侵權,而且承包商跟過去是同一家,依受侵害者的描述,在去年合作期間也有被扣酬勞的情事發生,也同樣沒簽合約,之後還策動員工用匿名假帳號在臉書上霸凌她,這一切不免讓我想到自己的案例。看來公部門在地方上似乎培養了不少御用買辦,而他們正以長期分配地方資源的高姿態對接案的文創工作者行霸凌之事?不知還有多少未浮出的案例?

兩年多前,我在台東接了一個「2015花東原創生活節」的紀錄片製作案,該活動指導單位/出資單位為文化部,那時正逢代理部長時期,主辦單位為其下管轄的台東生活美學館,他們在未經招標下即委託當地地方人士承辦此活動,總策劃人為李女士,與我約定拍攝該組創作活動的是黃先生,與我合作拍照的人是趙先生,另有一名同活動的小影展策展人吳女士,而李、黃、吳三人同時也是「歷年」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舉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暨月光海音樂會」的承辦人,長期掌握當地多項公共資源;李女士同時也是「東管處」所管轄的「月光小棧」承包商,其內所設置的藝廊每年亦受到台東生活美學館補助,可見其地方關係之密切,而他們對我的第二件著作侵權案即是在這藝廊中發生。推敲我在當地所遭受的被毀約與著作被侵權事件,莫不與這樣的地方文化有關,原因正是地方公共資源被少數人所壟斷、把持,而公部門即是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