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客庄竹田~老火車站的重生


火車跨過高屏溪,奔馳在遼闊的屏東平原上,一條條大大小小的溪水在平原上流竄,溪流兩旁盡是稻田、果園和檳榔園……不久,火車停靠在一座日式木造車站,其古樸典雅的氣質,襯托出了竹田鄉的寧靜。

日治時期,竹田初設驛站,那時候還叫做「頓物驛」,隔年10月才改名為「竹田驛」。自從屏東鐵路開通後,便捷的鐵路運輸取代了原本的水路交通,竹田成為內埔、萬巒一帶的交通樞紐與農產品轉運站。再者,1974-1989年,台塑公司在附近設「木片廠」,產品經由鐵路運輸,鐵路載貨量更因而達到高峰。



竹田車站風光了幾十年,之後由於運務逐年下滑,不符成本,鐵路局於是在1992年7月將竹田車站降為「簡易站」,同時拆除了3條鐵軌,只留一軌,兩棟員工宿舍也被夷為平地。鐵路局甚至打算拆除建於日本昭和14年(1939年)的老車站。

伴隨鄉民近一甲子的老夥伴即將消失,終於喚醒鄉民保存文化資產的意識。當時的鄉長賴耀熙,率領各方人士奔走請願,鐵路局最後決定順應民意,在1998年3月與竹田鄉公所簽訂契約,將老車站改由鄉公所代管,此一案例是台灣史上頭一遭。後來,竹田車站一帶經文建會核定開闢為「竹田驛園」,於2000年2月完成整修,如今已成為竹田鄉的文化展演中心。

怎麼也沒想到,一齣電視劇的拍攝,竟然會促成一項文化資產的保存。1994年4月間,台視選定這座古樸的竹田車站,作為拍攝古裝連續劇「四月望雨」的場景。在拍片過程中,演員和劇組人員對這座老車站逐漸產生了感情。當得知這座車站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演員和劇組人員於是主動一再向有關單位陳情,希望留下這座難得的日式火車站。他們的舉動獲得竹田鄉民很大的迴響,地方人士也起而向鐵路局請命,這座老車站才得以倖免於難。

竹田車站是縱貫鐵路屏東線唯一保存原貌的火車站,主體是一座仿洋風的木構架建築,基座為混凝土的勒牆角;屋頂為四面斜脊,屬日本房舍的「四柱造」形式,上頭披覆水泥瓦,並有出挑的屋頂與簷廊;牆面以雨淋板與石灰壁構成,上開有木格門扇,及仿石造線條的木造裝飾板;室內空間包括候車室、辦公室、信號房、茶水間、值夜室、物品庫等,目前都已配合觀光產業,改做其他用途;但新建的水泥月台每天依然有火車停靠,帶來歸鄉遊子與外地旅客。

車站外,興建於1949年和1966年的兩座舊倉庫,分別被改為「竹田文化館」和「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丸鐵運送店(貨運服務所)」也改闢為「池上一郎博士文庫」。而已遭拆除的員工宿舍原址也改建成庭園,前方還留有當年員工用過的澡堂、古井、水塔等設施,後方則新蓋了一座咖啡館。


整建後的車站園區,每逢假日,常會見到一家老小、年輕情侶來此散步、聊天。園區志工也常駐於此,服務遊客。承辦活動的張美英回憶起了自己小時候與火車站的故事:「小時候常看到火車載著大木頭從眼前經過,車站是我們竹田鄉民共有的回憶……高中唸書時,常要搭著火車到鳳山去上課,那時候,都是聽到火車轟轟前來的聲音,才『蹦、蹦、蹦』跑出門的。」

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莫過於許多學生戀曲都是在火車上譜出的。同樣負責承辦活動的鍾美燕也提到:「那時候,通勤的人很多,常會有這個村的男孩在火車上對隔壁村的女孩含情脈脈地看著,因此而結為連理的也不少……還有人在學生時代,因為沒錢買火車票而經常逃票,或補票時報短,查票人員基於同情,有時也會放水,少數人在事隔三十幾年之後,賺了錢還會交還給鐵路局……」

見證人生許多悲歡離合的老車站已不只是一個交通的附屬物,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在這兒發生、從這兒開始,哪是說撤除就能割捨的呢?!對這座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老車站,當地人早就有了深厚的情感,他們不論是求學、就業、探親、訪友、入伍都是從這兒啟程,又從這兒歸鄉,相信屬於車站的另類故事將會延續到下一代,而阿公、阿婆古早以前的出外故事,也依然有可供回憶的憑藉。

幸虧老車站得以保存,居民也都盼望竹田鄉能因此更加繁榮,讓更多人發現竹田的美,而且還能保留原汁原味;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是更大的考驗,也需要更多的智慧。

(原文見「竹田寶地」一書,作者:施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