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客庄竹田~鑽洞取水探地底



大部分時候,如果看到地面有水汩汩流出,大概會認為是地下水管破裂,心急地想找自來水公司來修,或是趕緊找到水源開關,動手將它關掉,以免浪費水資源;但是,如果夏天你在屏東竹田鄉看到水自己從地底下冒出來的景象,可先別急著喊浪費,因為這正是竹田特有的「自湧泉」,也是當地人自豪的正港「自來水」。
屏東平原是個砂礫滿布的沖積扇平原,來自中央山脈南端的水,分成多條主流與支流,像擴散的樹枝般,四處流竄於平原的地表與地底。到了竹田鄉,多條溪流與伏流(地底下流動的水)交匯,三層厚厚的「含水層」,讓地下的水暢行無礙,直接通往海裡,有了「天河通地」的說法。而在地下水流動的過程中,難免碰到堅實的「阻水層」造成水的壓力,此時若有一個地質較為鬆散的區塊,很容易因為找到宣洩的出口而貿然湧出地面,造成天然湧泉,這就成了村人口中的「自來水」了。

還有另一種「自來水」,雖然不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自來」的水,但也是受到天然地勢影響、能源源不絕而來的水。由於竹田地區的含水層水位低於伏流上游的水位,當挖鑿地下水碰到含水層時,水壓就會讓水源源不斷流出,成了「自流井」。夏季豐水期時,上游的水得到山區充分補給,一般「井」的水很容易就被望見,「水管井」的水也可噴至20-30公分高;而冬天枯水期,地下水位離地表也只有十多公尺深,所以對竹田人來說,從不知道什麼叫「缺水」。
差不多一百多年前,也不知道是哪個異想天開的祖先,或許是因為太窮了,請不起人挖井,於是拿了一根管子,往田裡一插,不過才10-20公尺深,沒想到竟然有水汩汩冒出,從此揭開了竹田人鑽洞取水的序幕。一群正在大榕樹下乘涼聊天的竹南村老先生們,一說起這件竹田特有的奇景,就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
「這是從我們竹南開始的,所以用管子挖地下水的技術,剛開始只有我們竹南人才會,後來其他村子的人也來請我們去挖水,整個屏東平原四處跑。」陳俊傑阿公早年也曾經是鑽洞取水師傅,談起了年輕時的往事,那是國民政府剛來台的時候。「那時候,一天的工資是1617塊,比種田好賺太多了!所以村子裡的人,大約有六十多個,都從事這個行業。」
早期,鑿一口井或挖一管湧泉的花費,大約要兩千多台斤的稻穀,一般農家是負擔不起的,所以能擁有私人井水或湧泉的都是經濟狀況很好的人家;而有些則是大家一起出錢,共同挖一個「公井」,於是就經常出現幾十戶人家排隊使用一口井的景象。
「前面2個、後面3個、底下又2個……」陳俊傑阿公屈指算了一下,一個工作小組連煮飯的,大約是11-12個,要挖一個禮拜才會完工。「剛開始是用鐵片圈成一根管子下去鑿洞,後來改用鐵管,鐵管差不多7公尺長、直徑6公分,有實心和空心兩種,遇到硬地層或石頭就用實心鐵管敲,遇到含水的軟地層就用空心鐵管鑽……」所有做過、看過的人,都在旁邊幫腔。
「鐵管上端有一個凹槽,和一條差不多一吋寬的竹條互相嵌合著,中間用鐵環加牛皮繩綁緊,然後將100公尺長的竹條繞在一個直徑4公尺大的竹輪上,幾個人站在竹輪四周,合力轉動竹輪。先將底下的鐵管豎起,再利用鐵管的重量和地心引力,以及竹輪的牽動,讓鐵管重重地往下敲。每敲一次,就要拔起一次,再敲、再拔、再敲……」就這樣,一吋一吋地往地底下鑽,差不多10-20公尺會遇到第一個含水層,若想要水質好,就要繼續往下探,差不多一百多公尺還會遇到另一個含水層的水冒出來。「挖到了水就要將鐵管整個抽出,然後換上打通的竹管。竹管前端要鑽好幾個洞,再用椰子的纖維包起來,這樣砂石才不會跑進去。」這就是當年的「竹管井」,由於容易腐蝕,1-2年就要換一次,從1950年代開始有了塑膠之後,就改用塑膠水管了。
「可能是挖水挖出名了,後來也有人請我們去苗栗山上挖油井。」那已是1960年代的事了,而且當時已經有了鋼索和鐵牛,鑽井不再需要這麼多的人力,所以有些人便以挖水井的經驗去幫人探油井,可惜探到的多半都是天然氣。「賺來的錢就拿去潮州找小姐花掉,當時大家都很年輕。」一說到這裡,一群人就又靦腆、開心地笑了起來……

【本文取自竹田寶地~頓物庄的黃金歲月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