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客庄竹田~美崙兩廣醒獅團


客家人的原鄉之一——廣東,時興在過年、過節時來一段「舞獅」,除了可以熱鬧氣氛,也可藉此向地方富豪募款,所以「見紅」是舞獅的最終目的,有避邪、祈福的意義,而前奏「採青」則是舞獅的最高潮。



過去,廣東各地都有「獅會」的組織,通常以武術館為基地,由館主領導,團員多為青少年,平日習武練拳,有節慶時就組成獅會。節慶當天,一群人在鑼鼓喧天中,在執事的帶領下,沿路拜會地方富豪商家,在大門前舞弄獅頭面具,富家也會事先準備好一個紅包,和一束懸掛於屋簷下的綠枝葉,離地約3公尺,獅隊便憑著真本事,以疊羅漢的方式,獅頭一步步躍起,觸手可及時,舞獅者將手伸出獅口,一舉拿下綠枝,這就是「採青」。獅頭回到地面後,富家也會立即送上紅包一個,有時也會將紅包與綠枝葉繫在一起,獅隊再起舞拜謝一番,最後富家大放鞭炮,在眾人鼓掌、目送下,獅隊再轉向另一戶人家揚長而去。

傳統「客家獅」比「廣東獅」更為簡單,兩者在鼓形、隊形、步伐、鼓法、服裝、道具、規模上皆有差異,廣東獅變化多端、行頭齊全、道具講究,客家獅則顯得簡陋許多。在所有舞獅中,只有廣東獅的面具有角,所以又稱「獨角獸」。傳說中,神獸平日安伏於洞中,只有在外界瘟疫流行時,才會被引出來,以消災解厄,但只要出現就必須見血跡才會離去,所以就有了「大頭佛」現身引獅「採青」、「見紅」的舞獅表演,同時燃放炮竹,都是為了驅邪避災。

廣東獅分為佛山獅與馬來獅兩種,兩者的差異在於,「佛山獅」比較重武底功夫,而「馬來獅」則較為花俏、調皮,動作也較迅速。廣東獅每次出場通常要一對獅子,一次至少要12-14人,包括:一對獅、一個大頭佛、一個鼓、一個鑼、一個鈸、一面主旗、一位團長,再加預備手2-4人,有時群獅起舞,則至少要出8隻獅子,其陣容可想而知。

廣東獅又有「醒獅」之稱,竹田鄉的美崙村就有一個表演廣東獅的「兩廣醒獅團」,創立於1994年,集結一群廣東獅的愛好者,不定期訓練,有機會便參加演出,在六堆地區頗具盛名,目前有30-40位團員,多來自六堆各鄉鎮,雖為業餘性質,但各個身手不凡。

「美崙兩廣醒獅團」的團長為現任高雄警員邱清輝。邱團長從小就喜歡舞獅,常與幾個同學在過年時,因為愛玩,也想賺錢,就向隔壁劉家長輩借來已經很久不用的獅頭,組成小型客家獅隊,一對獅、一個鼓、一面鑼、一對鈸,再一個負責收錢,便到村子裡四處向住家舞獅、賺紅包,一直到國二才暫停。

後來邱團長去唸軍校,當時的士官長是一位廣東人,喜歡舞弄廣東獅,正好和邱團長有相同興趣,1989年12月退伍之後,士官長便引薦他到鳳山杜海師父的國術館學習廣東獅裡的佛山獅,以傳統學徒的方式學習了4年,從體力、耐力、毅力的訓練,到舞獅技藝的學習,吃足了苦頭後,終於真正上場、出師,後來成立了自己的舞獅團。

舞獅團在成立將近10年之後,漸感佛山獅之不足,於是團員互相研究學習,也開始了較為花俏生動的馬來獅表演。「一般大約要經過一年的訓練才能上樁。」看起來瘦小、講話卻鏗鏘有力的邱團長接著解釋:採青又可分為地上青和疊青、竹竿青、跳樁等幾種,「地上青」的步伐、舞獅動作都在地面完成,難度較低,但花樣頗多;「疊青」有桌面當作道具,獅頭、獅尾躍上之後,5個人合力抬起桌面,便在上面舞獅,有時還會疊上3層,獅頭一站,就是5個人高;「竹竿青」是用一根粗竹竿作為撐高的道具,而「跳樁」則可以跳木樁和梅花樁,都是為了增加舞獅的可看性。舞獅步伐和道具,常常有一些獨門功夫,也是不同獅隊間暗自較勁的重點。

傳統的獅頭是以桂竹或藤所編成的骨架,再用宣紙4層加絹布或紗布,一層層黏貼而成粗胚,接著上色、噴漆、風乾,然後黏上獅毛,大約要花上一個月才能完成。獅頭大小大致分6種,依年紀來使用,即使幼稚園小朋友也可以在訓練後上場表演。獅頭底色則分為5種,每一種顏色代表一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例如:金色是劉備、紅色是關羽、黑色是張飛、綠色是趙子龍、黃色是黃忠。在獅毛方面,俏皮的馬來獅多用長而軟的狐狸毛,而顯得較凶惡的佛山獅則採用蓬鬆的棉羊毛來表現。

也懂得自製道具、獅頭的邱團長,在為我示範舞獅基本動作與步驟之後發下宏願:「我希望將來可以將客家獅與廣東獅做結合,讓客家獅變得有可看性。」他經常受邀到學校、社團訓練獅隊、鼓隊,對於客家子弟學習廣東獅的意願頗感失望:「在高雄市反而推廣得比較好。」他接著又說:「我在等著他們長大。」邱團長也曾經在竹田國小訓練過以鑼、鈸、鼓為主的「戰鼓團」,他希望這些小朋友將來可以成為獅隊的生力軍!

(原文見「竹田寶地」一書,作者:施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