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飛翔的鴿子快速繞行鴿舍,一圈又一圈,鴿主揮舞著旗幟,阻絕鴿子飛回巢,一、兩個小時後,粉鳥們累了、餓了,一隻隻回籠,噗哧噗哧地拍打著翅膀,咕嚕咕嚕地吵個不停,整個鴿舍鬧成一團,好不熱鬧!
即使不養鴿、不賽鴿,也很難不注意到,屏東竹田的鴿舍四處林立,藍的、白的、五顏六色的,有的架設在大樓屋頂上,有的聳立在田園間;大的、小的,一個鴿舍住了十幾到幾十隻不等的鴿子,每天成群結隊在主人的放飛下繞行於天空中。這些看似天真的鴿子大多身負使命,利用牠們天生的歸巢性,一生至少會參加一次競賽,與上萬隻粉鳥一起從百多公里以外的海洋上空,競飛回巢,這樣的遊戲,已經在台灣上演將近一個世紀了。
1930年,台灣舉行首次民間「傳書鴿」競賽,雖然類似這樣的賽鴿遊戲,在世界其他國家早就行之有年,但台灣人卻把它發揮得爐火純青。隨著二次大戰開打,賽鴿活動也暫停了幾年,但愛鴿人士對養鴿的熱度依然不減,其間,開始有人從國外引進新品種賽鴿,再加上戰後,有部分日本軍鴿流落到民間,更為台灣的賽鴿活動迅速加溫。尤其是新竹、台南、屏東三地,「賽鴿」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鴿會」組織也紛紛崛起,成為提供粉鳥競賽的平台。
屏東地區有賽鴿的歷史淵源,鴿舍原本就已經不少,也有一些鴿會組織,自從2002年11月「青田會」在竹田鄉南勢村成立後,由於公信力獲得好評,更吸引了許多愛鴿人士加入竹田一帶的天空。據執行長吳宗銘表示,「青田會」目前有400-500個會員,範圍包括屏東縣8個鄉鎮,除了竹田,還有長治、內埔、萬巒、潮州、萬丹、麟洛和屏東市,而光是竹田鄉就有一百多個會員,占盡地利之便。
每年2月、6月、10月,一共3季,都會有為期一個半月的賽鴿活動。近幾年,每季參賽的鴿子多達上萬隻。與會人士囊括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公務機關的長官、教授等,有些是專業養鴿人士,有些是業餘愛好者,也有些只是出資的金主。每逢賽季,幾乎萬人空巷,大伙兒全聚集到會場的電腦螢幕前,或在自家鴿舍旁,關心自己所押注的鴿子是否能通過一關關的考驗。
在正式比賽開始前的4-5個月,準備參賽的初生鳥,就要到鴿會來作檢驗登記。出生5-7天的幼鳥,趁著腳還未長大,就要來套上腳環,腳環上除了編號,還有電子感應器,一套上腳環,那個編號就成為那隻鴿子一輩子的註記,就像我們的身分證一樣。訓練期間,鴿主除了要餵養玉米、麥片、糙米、豆子等各種飼料,還要為鴿子補充各種營養,舉凡維他命、鈣、益生菌、卡納丁(一種可快速恢復體力的藥品)等等,鴿主無不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希望培養出冠軍鴿。
進入比賽倒數時間,鴿會開始舉辦自由參加的海翔會訓,好讓參賽鴿子先熟悉路線,跟正式比賽一樣,每週日進行一次,一連6週,從距離高雄港60公里的西南外海開始放飛,一次次增加飛行距離,直到正式比賽的300多公里。在船隻的運送下,粉鳥們離家越來越遠,到達定點,一聲令下,上萬隻鴿子個個心急如焚地飛往回家的路,只要心裡掛念著家裡的食物、「情人」,和那個溫暖舒適的窩,就一心一意地往家的方向飛奔而去。
這其中,有些體力比較不好的鴿子,很可能因為跟不上隊伍,從此失去音訊;也有些比較貪玩的公鴿,因為多繞了一些路,而延遲到家的時間;或者,突然一陣強風吹來,一群鴿子便偏離了方向,成為中國地區的「天落鳥」;再有一種可能,航道上的一張網子擋住了去路,就成了歹徒「擄鴿勒贖」的對象。路途上的種種危機,一關一關考驗著這些灰色的小不點,直到比賽結束,只要連續通過7關,就有機會以7次的平均速度來取得前幾名的殊榮,從此成為身價百萬的「種鴿」,天天有美食、美伴伺候,否則便淪為盤中飧的現實酷境。原來,從鴿賽也可以看見人生,更可以看見人性!
賽鴿,除了鴿會所提供的高額獎金,鴿友私下間的睹注也相當誘人,所帶動的相關產業,也是非常龐大的,例如飼料、補品、藥品、鴿舍、運送車船、腳環、鴿鐘(回巢的紀錄器)、衛星定位系統等等,甚至有些鴿友為了參加某鴿會,會在某地置產設鴿籠,因而帶動當地房地產看漲,這種種因賽鴿而引發的週邊效應,讓看似平靜的竹田添加了一場無形的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