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進二出北愛大城--Belfast,因為不想錯過,所以重新來過,週日的市街顯得有些冷清,所幸旅社算是好住。
昨晚決定今天回Belfast住一晚,主要原因是旅館價格和舒適度。原本計畫是行李寄放Drogheda旅社之後,當天來回Belfast,然後到都柏林住,但旅社價格差很多,時間也有點趕;而Drogheda房間實在太擁擠,我並不想多留一晚,後來在Belfast找到一間四人房,雖也是男女混和房,但人少應該好一點,而且一晚只要34.5歐,房間看起來也舒服,像是新開的旅社,因為評價還不多。
Belfast旅社在一棟舊式公寓裡的一層,乾淨新穎,裝飾簡潔,只有一間四人房和一間六人房,都是男女混合房,其餘是公共空間或管理員的私人場所,管理員可能就是老闆,她也住在這裡,是個態度冷淡,甚至嚴肅,但中規中矩的中年女士。下午一點入住時,我住的四人房內只有我一個人,躺在床上就不想起來了,安靜舒服的程度和早上剛退房的那間真是天差地別到讓我感激。
在房內休息了很久,也查了一些資訊,決定明天去都柏林南部的一個城鎮--Cork,另一個西部城鎮—Galway就不去了。 愛爾蘭沒有環島鐵路,幾乎所有鐵路都是從都柏林出發,不同路線的城鎮往來很不方便,即使一北一南的Belfast與Cork,在都柏林換車也不是同一個車站,間隔20分鐘車程,只能靠市區交通連結,若用火車得轉好幾次,完全不考慮。
行程規劃得差不多之後,剛好傍晚另一位房客入住,是位年輕男性,我打了招呼後便出門晃晃,此時已六點。今天遇到週日,人潮聚集在少數幾個地方,例如酒吧和商場,還有市政府前的草皮,以及歌劇院一帶,其他地方都沒什麼人,連大教堂前的廣場也沒多少人,河邊也難以親近,只見商業熱絡,卻難以找到可以輕鬆坐下來休息,甚至用餐的地方。
旅社雖有簡易廚房,餐廳卻很封閉,我不是很想回去吃,就在超市買了一些可以不用煮的食物,打算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來吃,這才發現這麼難!我晃了一圈回到市政府廣場,發現連這裡的草皮也已關閉!
![]() |
市政府 |
Belfast市政府廣場稱為Donegall Square,這個Donegall是當地一個貴族世家的封號,這家族因一位祖先Arthur Chichester而被冊封為貴族,他同時也是建設Belfast的關鍵人物,Belfast到處有以他為名的街道和廣場。他的侄子繼承他的領地之後,被授予Donegall伯爵之封號,進一步提昇這家族的地位。
Arthur Chichester是英格蘭人,也是一位虔誠的新教徒,曾替英國王室打了多場勝戰。1593年,他被派到愛爾蘭平息當地凱爾特人的反抗聯盟,9年之後打了勝仗,成為愛爾蘭副總督(Lord Deputy of Ireland),並被封為男爵--Baron Chichester,領地就在北愛。他在位期間,引進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新教徒開墾北愛土地,並將Belfast建設成一個小市鎮,鞏固了英國王室在北愛的控制,也為日後北愛與南愛的分裂埋下種子。
愛爾蘭在分裂成英國北愛和愛爾蘭共和國之前,整個愛爾蘭島是同島一命,也跟不列顛島命運相連。史前時代,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來到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後來的羅馬人只抵達不列顛,讓這兩個島嶼開始出現文化差異。9世紀的維京人同時到了不列顛和愛爾蘭,12世紀的諾曼-盎格魯人則讓這兩個島成為同一個國家,也是英國首次入侵愛爾蘭。
14世紀中葉,歐洲發生黑死病大瘟疫,造成一半人口死亡,諾曼人在愛爾蘭島則與當地凱爾特人通婚同化,逐漸發展出跟不列顛島的諾曼-盎格魯不同的文化和語言。16世紀,已將基督新教宣布為國教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制定法案讓自己也同時是愛爾蘭王國的國王,引起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不滿,進而發生多場戰役,前述的「九年戰爭」就是其中之一。
![]() |
聖安妮大教堂是英愛特有的聖公會基督教堂 |
1801年,已經合併蘇格蘭的「大不列顛王國」,進而合併愛爾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UK)」。因前述的歷史、宗教與當時的經濟因素,1922年,以天主教徒為主的南愛脫離聯合王國而獨立,北愛則因為信仰新教的關係而留在聯合王國。
Belfast的愛爾蘭語(凱爾特語)是Béal Feirste,béal是河口的意思,feirste是淺灘之意,這條河是Lagan河及其支流,她在這裡形成淺灘之後流入一個大海灣。Belfast自古有凱爾特人、維京人等駐足的痕跡,當時這裡是一個渡口。12世紀諾曼人統治時期,在Lagan河口建立兩座城堡,一座在現在Belfast市中心,Castle Street一名透漏了端倪,另一座是河口北邊的Carrickfergus Castle,當時諾曼人的發展重心在後者。
![]() |
Albert Memorial Clock |
在英格蘭人統治下,Belfast從18世紀開始發展亞麻紡織業,與美洲新大陸之間有密切的貿易往來,19世紀又在河口建立了造船廠,使Belfast成為重要的工業城,吸引來自農村的天主教徒到Belfast工作,此後Belfast向外擴展成北愛第一大城,人口甚至曾經超越都柏林,宏偉的市政府即是此時所建。現在的Belfast是愛爾蘭島第二大城,儘管在歐洲來講,Belfast規模算是中小型城鎮而已。
自從南愛天主教徒受到工作機會吸引而來到北愛的Belfast之後,與長期佔據社會資源的新教徒產生衝突,加上信仰不同,天主教徒在這裡受到歧視,20世紀終引發所謂的「北愛問題/ The Troubles」,天主教徒主張北愛應該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新教徒則主張留在聯合王國,兩邊衝突曾持續30年。
![]() |
北愛街頭四處有愛爾蘭文 |
1998年4月,雙方簽定《貝爾法斯特協議/ Belfast Agreement》,5月透過公投確立協議內容,才讓紛爭暫時落幕,協議宗旨一方面讓北愛自治,另方面確立了北愛的未來,留在英國,或納於愛爾蘭,甚至兩者同時擁有,都是可能選項,與愛爾蘭共和國之間也建立了連結。如今,Belfast街頭上的看板總是以兩種文字並存--英文和愛爾蘭文,為這份協議下了最好的註解。
最後,我在旅社附近的一塊草坪終於找到可以坐下來的桌椅,這裡要說公園好像也不算,就只是一片綠地,上面幾張桌椅而已,沒有其他任何設施,桌椅也有些髒亂,另外兩桌有其他人在喝酒,似乎愛爾蘭人沒有野餐的習慣?
我在天黑前回到旅社,今晚好像只有四位房客,兩間各住兩人,只有我是女性。住我那間的那位年輕人,我們沒甚麼閒聊,我用圍巾和衣服做成簾幕,將我們的床隔開來,他看起來也挺害羞緊張的,讓我很放心。愛爾蘭青年旅社好像陽盛陰衰,住了兩間都很少女性,比例相差懸殊。
昨晚也查了回台灣的機票,比兩週前剛到英國時貴了二分之一,看得我心跳加速。三個月火車通票的最後一天是5月22日,只剩最後四天,我可能安排5月22日抵達都柏林後,看要在都柏林待幾天,選個機票相對便宜的那天飛回台灣。但都柏林的旅社昂貴,是否值得我多待幾天是考量重點,所以昨晚查完機票價格後還沒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