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流動的風景~搭火車重遊歐洲100天》 告別鐵達尼號港灣到都柏林

科克港灣與Coph鎮

5/21 Cork - Cobh - Dublin, Ireland 

今天退房之後,寄放了行李在Cork旅社,搭火車前往利河河口,到半小時車程外的港灣小鎮Cobh,這個港灣自古就因水深、腹地大而成為良港,現在都還有大船停泊,當年鐵達尼號在歐洲的最後一個停靠港就是Cobh,去看一下,接著下午要去都柏林。

這次來愛爾蘭之前,除了都柏林以外,還真不知要去哪裡,原本計畫是只到都柏林,然後就回倫敦,再飛回台灣,或從都柏林直接轉機回台灣,但想想這樣有點可惜,難得到這國家,應該多看看幾個地方才能盡可能了解全貌。後來是覺得英國有點玩不下去,火車路線不方便,旅社又貴又難住,就決定把火車通票多留幾天給愛爾蘭。 

Coph車站

來了北愛大城和愛爾蘭國的兩個小鎮之後,才發現旅社更貴更難住,都柏林也是,一晚原本一床四十幾歐已經夠貴了,在某些大概需求熱絡的日子裡竟漲到六十幾歐,甚至八十幾歐,漫天喊價到讓我很不爽。加上這幾個愛爾蘭城鎮看了之後也覺得沒什麼,消費文化興盛,文資保存不多,食物也沒什麼又很貴,雖然還沒正式遊逛都柏林,但我已經對她不抱任何期待了,多待一天就被旅社多剝削和虐待一天,想想還是早點走人吧! 

Coph碼頭與火車站相鄰

所以昨晚臨時決定明天通票最後一天就從都柏林回台灣,已經訂好機票了,訂完一整個輕鬆和開心!不過這幾天從查看票價到確認訂票又被漲了一百多歐,整個世界的物價就在需求競逐中不斷被拉高,可想而知,如果哪天人類需要逃難,最後留下來的一定是窮人。

Cobh海邊

一次大戰前的歐洲,當時工業革命正達到顛峰,資本主義創造財富的年代,農村人力需求因器械進步而減少,農人轉進工廠成為工人,對富人而言是美好年代,對窮人而言卻是生活充滿挑戰。加上美洲新大陸的物資帶動歐洲的人口增加,地大物博的新大陸成為窮人與富人追逐新希望的美好園地,英國雖在美洲失去主權,卻又因移民而將文化持續移植在新大陸上。 

Cobh--皇后鎮

許多窮人、富人乘船橫越大西洋,到美洲大陸尋夢,自1848年至1950年間,光是愛爾蘭島就有六百萬移民,其中約250萬人就從Cobh港出發。Cobh當時被稱為皇后鎮(Queenstown),因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曾在1849年造訪愛爾蘭,船隻停靠在Cobh港而得此名,所以中文應該翻譯成「女王鎮」更恰當。

Cobh

Cobh港也是第一艘(1821年)從愛爾蘭駛往英國的蒸汽船,和第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蒸汽船(天狼星號/ Sirius,1838年 )的出發港。當時的Cobh僅稱科克港(Cork Harbour),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的1920年才改稱Cobh,相當於英文的cove(海灣)。

科克港灣--Coph

1912年4月,鐵達尼號(RMS Titanic),這艘被冠以RMS(皇家郵輪/ Royal Mail Ship)的大船,同時肩負運送英國皇家郵政信件和貨物的任務,擁有航運優先權,其處女航10日從英國Southampton出發,途中停靠法國Cherbourg和愛爾蘭Cobh,11日從Cobh啟航後,計畫穿越北大西洋,接著抵達美國紐約。 

鐵達尼探索館

沒想到,這艘由Belfast船廠建造的大船,號稱永不沉沒,卻在首航五天後的4月15日,航行約三分之二路程時,遇上大冰山而觸礁沉沒,一千五百多人罹難,其中原因包括救生艇不足,許多年輕的窮人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最後獲救七百餘人。這段令人遺憾的災難,現在也成了Cobh港消費文化的一部分,這座街道仍停留在1912年的港鎮,到處販賣著這段陳年往事,每年吸引各國郵輪的停靠,大家前來尋找這段歷史。 

Cobh與大教堂

我走在港區,突然一位白人先生問我,是否要搭郵輪?我遲疑一下,郵輪?沒有捏,我是搭火車來的,哈哈!他發現找錯同伴,笑一笑,再聊個兩句,便逕自往碼頭方向大步走去。剛才我在鎮上看到的遊客,大概一半是港邊那輛郵輪載過來的吧?這種超大型郵輪我還沒搭過,希望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只是我光搭一天渡輪就覺得時間漫長,不知一連在海面上航行這麼多天,我是否受得了?雖然聽說上面有很多娛樂和課程。 

St. Colman's Cathedral

我在Cobh逛了大約3小時,看看港灣、看看街區、看看岩山上的天主教堂--St. Colman's Cathedral,下午一點又搭了火車回到Cork,回旅社拿了行李,又到同一個火車站搭車前往愛爾蘭首都-- Dublin(都柏林),這裡也是我此次旅行的最後一站。

下午5點抵達都柏林Houston火車站,我搭了電車到旅社附近下車,往旅社的路上非常熱鬧,在愛爾蘭總算遇到真正的大城市了!今晚的旅館也是規模很大,一大棟兩百年的喬治亞式樓房,五層樓全是這間青年旅社,我住的女性房就在五樓,爬得我氣喘吁吁,抵達時房間內沒其他人。 

都柏林市中心

這房間離廁所非常遠,中間要經過好幾道門,門廊內沒有窗戶,唯二窗戶在房間和廁所,空氣完全無法對流,而頂樓又非常熱,沒有空調和風扇,我想把窗戶往上推,開大一點,舊式木窗非常緊、非常重,結果不慎整個窗戶掉下來,我的手指頭被壓在窗戶下方,掙脫不開,喊救命也沒人理,我以為我要節肢了,最後抱著寧可犧牲指甲也不能節肢的想法,奮力將手指拉出,所幸成功脫逃,也幸好只是小瘀青,而且明天就要回家了,有大問題的話可以馬上去找醫師處理,希望不會留下後遺症,不然都柏林可能會從此成為我的惡夢!這旅社實在太危險了! 

The Spire柱

我下樓出門前去跟櫃檯說一聲,房間太熱,窗戶太重,我想開窗卻反而關起來了,還壓到我的手指,我打不開它了,可否請你們去把它開大一點?櫃檯一臉無趣地說,窗戶不能開太大,為了安全起見。啥?那就要給我們風扇啊,頂樓很熱耶!幸好我只住一晚,不然又高又熱離廁所又遠,住多天真是會瘋掉!我使了一下白眼,嘆口氣說,不然麻煩你們再去開一下窗戶吧,最好用個什麼東西頂著,會掉下來好危險。櫃檯人員答應了,我趕緊出門逛逛,後來他們也做到了。 

River Liffey和Ha'penny Bridge

跟所有偉大城市一樣,都柏林也有一條河--River Liffey,名字取自「Life(生命)」,生命之河流入的港灣就叫都柏林灣(Dublin Bay),都柏林灣外頭的海域就叫愛爾蘭海(Irish Sea)。西元9世紀,來自挪威的維京人從這港灣沿著河流登岸,在現在的都柏林城堡花園定居,他們以凱爾特人稱呼這裡為「黑池(Duiblinn)」為這聚落命名為Dyflinn,而凱爾特人則住在更上游一點的Father Mathew Bridge這裡,兩者既有交戰也有文化融合。

Christ Church Cathedral聖公會教堂

西元12世紀,來自不列顛島威爾斯地區的盎格魯-諾曼人入侵愛爾蘭南部,驅離了維京人,從此都柏林成為英格蘭人在愛爾蘭的行政中心,凱爾特人不得不屈服。英格蘭人以現在的都柏林城堡為中心,沿著河岸築起了城牆,此時期也建立了多座教堂,如:St Patrick's Cathedral、Christ Church Cathedral等等(後者現為新教聖公會教堂),並讓都柏林成為自治市,選出自己的首長;而被驅離的維京人則跑到河北岸落腳,今天稱為Oxmantown的地方;其他地區則是凱爾特人的部落,英格蘭人未免受凱爾特人侵擾,必須向他們繳交保護費,當時的Cork也是這樣的情況。

St Patrick's Cathedral天主堂

後來的愛爾蘭島,英格蘭國王幾乎放棄直接治理,由當地貴族統籌一切,他們已是被當地凱爾特人同化的愛爾蘭人,這樣的情況維持到16世紀,英國發生爭奪王位的玫瑰戰爭之後,因為當地貴族選錯邊,導致後來戰勝的英王亨利八世滅了當地貴族,重派新教官員治理愛爾蘭,開啟了都鐸王朝在愛爾蘭的統治時代,此時期建立了都柏林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 

都柏林三一學院

在新教國王的治理下,都柏林在17世紀起迅速擴展,成為繼倫敦之後的大英王國第二大城,也在此時訂定了都柏林的現代城市風貌,所有建築轉向面河,不再讓Liffey河成為垃圾場,18世紀更進一步規劃與重建,拆掉許多狹小老舊的中世紀街道,以當時英國流行的喬治亞風格(Georgian architecture)重建樓房,也以新古典主義增添或重建了許多重要機構,成為今天都柏林的街區風貌。


18世紀晚期,許多具有民族意識的地方人士組織「愛爾蘭人聯合會」,意圖發動革命,脫離英格蘭人統治,當中的多位領導人就是來自都柏林,儘管他們可能也有盎格魯人血統,卻以愛爾蘭人自居,講愛爾蘭語。革命最終以失敗收場,也讓英國政府決定合併愛爾蘭,1801年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同時解散愛爾蘭議會,都柏林也失去首都身分。 

St Andrew's Church-現為愛爾蘭旅遊局

隨著愛爾蘭議會的解散,許多貴族、官員撤離都柏林,豪宅、地產被出售,眾多喬治亞建築淪為貧民窟,而接手豪宅的則是當地富有的天主教徒,這樣的政治變遷造成社會階級輪替,市議會選出新的天主教徒代表市民,許多過去排擠天主教徒的法律也被廢除,終於在1840年,都柏林選出150年來的第一位天主教徒市長,為日後愛爾蘭天主教徒革命,脫離英國統治奠定基礎。


19世紀的工業時代,都柏林以釀酒業、食品業吸引周圍居民到此工作定居,鐵路的發展也帶來許多就業機會,雖然當時人口仍沒有北部大城Belfast多,但隨著20世紀的愛爾蘭獨立成功,現在都柏林已是島上的第一大城。Temple Bar街區的酒吧文化也延續釀酒業的發展成為都柏林的特色,是旅遊這城市的必訪地之一,無論白天或晚上,酒吧裡總是熱鬧滾滾,該說都柏林是不夜城還是永夜城呢?呵!

Temple Bar街區

我從位在河北岸的旅社出發,走往南岸的古城中心,去了以上提到的幾個地點,城堡因為正在轉播四年一次的歐洲足球錦標賽(UEFA EURO)而跟平日不同,三一學院附近許多新古典主義建築讓我把都柏林與歐陸連結起來,大教堂外的公園讓我感到這是一個舒服的城市,雖然酒吧區我依然沒走進去任何一家,但在遊逛了市區兩個多小時後,我在超市買了食物也買了一瓶愛爾蘭啤酒回旅社,就用這瓶花香濃郁的Pale Ale向愛爾蘭告別吧!

都柏林城堡正舉辦UEFA EURO活動

旅行進入尾聲,幾件破損衣物就在最後兩站的旅社直接扔了,其中一件穿了近30年的毛衣,幾乎每次出國旅行會遇到冬天就會帶著它,好用好看也耐用,我一直很喜歡,但時間久了已經脫線嚴重,我又不會縫補,不然毛衣應該是可以修的,算了,行李需要減重,就跟它說再見吧!雖然不捨,但人生最後都得說再見的,習慣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