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流動的風景~搭火車重遊歐洲100天》 火車通票最後一天用到底

都柏林Parnell 廣場

5/22 Dublin, Ireland - Istanbul 

昨晚的六人女性房住得滿滿,到了晚上房間還是很熱,我為了通風便還在整理行李時,將房門打開,以為我們房間外面走廊層層阻隔,門口也沒人,大家床簾又都拉起來,應該很安全,完全不用擔心,結果一位睡上鋪的大姐要求我把門關起來,我跟她解釋原因,也說我睡覺前會關上,她躺下去之後又爬起來,打算下床去關門,我趕緊跑過去門邊說,我來關就可以了,不好意思讓她特意下來,但心裡想著,這城市是有這麼緊張嗎? 

後來查到原來半年前都柏林曾發生一場暴動,而且就在我住的旅社附近,不知是否這事件讓她有所擔憂?2023年11月23日下午,一位阿爾及利亞人在熱鬧的Parnell廣場附近學校,持刀襲擊了多位學童和一名婦女,此事引起民眾的反移民情緒。

都柏林O'Connell Street

晚間先有約200名民眾聚集在都柏林主要街道O'Connell Street,在社群網站的號召下,聚集人數一度達到500人,隨後有人開始對警察投擲雜物和煙火,接著開始破壞公共設施、車輛、搶劫商店等等,最後警方出動400名警員進行鎮壓,直到晚間10點才驅散暴動者,此事件被認為是都柏林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騷亂事件之一。 

不過愛爾蘭治安基本上算不錯,歐洲大都市會有的小偷、扒手事件,都柏林當然也有,出門在外本來就要提高警覺,但也不必緊張到什麼都怕,這是機率問題。我自己遇到兩次國外治安事件,一件在巴黎,地鐵車廂內遇到一群吉普賽人的假裝無意包圍,隨後發現背包裡的小東西被盜(他們如果缺面紙和護墊我可以直接送),另一件是在印度德里,擁擠的市場內遇到一個當地人擋住我的去路許久,之後發現前面腰包裡的手機被扒,我還跑去報警,印度警察聽完我的描述之後兩手一攤問我,那妳想怎樣?哈!不能怎樣就繼續爛吧! 


台灣治安之所以比較好,是因為破案率高,主因是到處有監視器,鐵窗鐵門也都裝得很密集,而且台灣居民還很單純,沒有太多經濟移民,貧富差距也算小,窮鄉才會出刁民,人窮才會走險路,當然有人是因為貪婪,那就會是大型犯罪了,我這裡指的是竊、搶等行為,生活困難,積怨太久,社會就容易出問題。

我住的都柏林旅社裡也有來自北非的住宿客,他們的食物明顯很簡單,一條土司、一個罐頭、一瓶水,我在他們面前吃太好會有罪惡感,後來把一瓶用不完的橄欖油送給其中一位年輕人,他開心我也開心。 

George's Street Arcade

今天回台灣的班機是下午近5點,所以我還有些時間可以再逛一下,上午退房寄放行李之後,先走往市中心再稍微看一下,不希望有什麼漏網之魚,不過也沒什麼大發現,一個拱廊賣場George's Street Arcade還蠻冷清的,今天天氣也沒有昨天好,天空陰陰的,連街上路人也沒有昨天的活力。 

市區逛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從市中心的火車站Tara Street搭車到不遠的都柏林灣看看,用意是把三個月的火車通票用到最後一天,哈!這張使用三個月的火車通票,從西班牙Sevilla開始,在都柏林結束,雖然行程緊湊,玩得有些暈頭轉向,但火車也搭得很過癮,而且一定省了不少錢,至於究竟省了多少?我懶得算,實在太多行程了!但我想光是幾趟遠程票價加一加,應該已經超出這張三個月票價了吧?何況當時買有春季折扣。 

Dún Laoghaire

我找到一處有碼頭的小站Dún Laoghaire下車,在安靜的海邊看一下之後,往市區走去才發現這個鎮還不小,原來這裡是當地縣治的首府啊!這地方英文稱為Dunleary,碼頭是都柏林灣內的第一座海港,早期都柏林以停靠Liffey河岸的港口作為對外交通。1807年11月,兩艘從都柏林出發的運兵船,在都柏林灣內撞上礁石而罹難,造成400多人喪生,因此催生了Dún Laoghaire港的誕生。

Dún Laoghaire海港從1817年開始建造,1859年才完成,期間,英王喬治四世曾在1821年前來巡視碼頭的建造,從此Dunleary就改稱為國王鎮(Kingstown),後來跟皇后鎮--Coph一樣,在愛爾蘭獨立運動中改為現在的愛爾蘭名。 

Dún Laoghaire港

完成後的Dún Laoghaire港,剛好趕上愛爾蘭大飢荒(an Gorta Mór,1845-1852年)後的移民潮,與Cobh港同樣扮演了前往新大陸尋找新希望的起點,港鎮繁榮了一個世紀。20世紀下半葉,為因應越來越多的貨櫃運輸需求,Liffey河口的都柏林港擴建和現代化,Dún Laoghaire港便隨之沒落,加上航空業的發達,客運和貨運在21世紀初完全停止,現作為小型遊艇和休閒船隻的停泊港。

Dún Laoghaire火車站也是愛爾蘭第一條鐵路的終點站,1834年12月,從都柏林市中心的Westland Row車站(現改名為Dublin Pearse站)到Kingstown站的鐵路通車,全程僅有15分鐘,讓這裡成為交通最方便的都柏林郊區,也因此帶動Dún Laoghaire的發展,樓房一棟棟蓋起來,海邊也成為熱門渡假區,縣政府大廈(Dún Laoghaire County Hall)也在1880年建成。 

Dún Laoghaire 縣政府

愛爾蘭為爭取獨立,曾在1916年復活節發動第一次武裝叛變(Easter Rising),當時正值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派軍鎮壓起義行動,Dún Laoghaire港便是登岸點之一。最後起義失敗,多名起義軍遭到處決,更激發愛爾蘭人脫英獨立的決心,後來便有了1919-1921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 

完全獨立後的愛爾蘭,在民生經濟上受到很多挑戰,除了致力於工業化與現代化之外,也於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也就是後來的歐盟(EU),因此獲得大量資金挹注,加上以低稅吸引外資策略成功,1999年又加入歐元區,在1995-2007年間,因經濟快速成長而被稱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卻也在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中,成為償還不了歐債的「歐豬五國(PIIGS)」之一。 

都柏林O'Connell Bridge

如今,愛爾蘭在短短幾年內,不但已經擺脫歐豬臭名,還躍升為經濟強國,2023年的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是全球數一數二(台灣是第12名),尤其在資訊、科技、製藥、金融產業方面獲得很大發展,許多跨國企業的歐洲總部就設在愛爾蘭,例如蘋果、谷歌、微軟、Meta、輝瑞藥廠等等,人均GNI(實際國民所得)也是名列前茅(美金64,150),愛爾蘭早已從歷史中有名的移民輸出國,在近代轉變成一個移民與勞工的輸入國。 

但閃亮的數字背後,似乎也隱藏著貧富差距拉大的隱憂,以及工商業的高度追求讓這裡較缺少人文生活面向,愛爾蘭城市給我的感覺跟歐洲其他經濟大國有顯著的不同,消費文化充斥整個城市,免費的休閒活動很少出現在戶外,例如我在歐洲別國常會遇到有人慢跑、下棋、野餐等等,在愛爾蘭幾乎沒看到,是文化差異?氣候因素?還是我作為一名快速瀏覽的遊客所產生的誤解? 

愛爾蘭國會大廈

我在Dún Laoghaire待不到一個小時便又搭火車返回都柏林市區,因為我想早點到機場,免得手忙腳亂。搭到離旅社最近的一站下車,也就是Connolly,走往旅社沿途想買個三明治之類的食物帶到機場吃,後來是在雜貨店找到我買得起的食物,這裡的餐廳消費跟我無緣,經濟大國對我這窮旅的遊客來說不是什麼好處。

拖了行李打算去搭公車到北邊的機場,Google Map在這裡好像不是很準,最近的站牌沒找到,後來又去另一個大街等,問了一位也在等車的年輕人,才確定有到機場的公車,車資好像是2.5歐左右,我不太記得了,可以用現金跟司機買票。也有機場專用公車可以搭,時間快一些,但是貴很多(好像是7歐?),站牌也離我比較遠一點,所以我搭一般公車就好,大約35-45分鐘就到了。 

Connolly火車站

車上遇到一個講中文的中年男人,一聽就知道是中國籍的,他好像一句英語也不會,問人到機場的事,沒人懂他在問什麼,我這人就是太熱心,能幫的忙不幫,心裡會過意不去,只好跟他用中文提點一下,他就跑來跟我閒聊,問我是不是中國人,我笑著說no,他楞了一下,又猜是馬來西亞人,我就直接跟他說我是台灣人,他就嘀咕著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嗎?我懶得理他,只微笑說當然不是啊!

然後他開始想了解我這位台獨人士的想法,我盡可能禮貌性回應,他越聊越靠近我,我坐著,他站著,有時還把手伸過來,好像我跟他很熟似的,還講話很大聲,更要命的是,他嘴巴味道很重,讓我很後悔沒戴口罩,又不好當面拿出來,只能他近一吋,我就退一吋,閃到沒得閃。終於到機場了,但不知為什麼,他竟跑到另一邊去,本想把他叫回來,又很怕被他繼續糾纏,遲疑了一下,決定隨他去,我趕緊進入大廳去找櫃檯報到。 

都柏林機場

都柏林機場不是很大,也不是很繁忙,在這樣的機場搭機可以省卻很多麻煩。我很快搞定之後,直接出關去找登機門,機場免稅店沒什麼好逛的,我想坐下來等飛機,卻找不到座位,跟整個愛爾蘭城市一樣,座椅好稀有!等著等著,登機時間快到了,但怎麼大家都沒動靜,登機口外停靠的飛機也不對,這才發現我的登機門換了!天啊,這種事好像常發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好險這次只是換在隔壁。 

有一次在澳洲搭國內班機Jetstar,換了登機門我不知道,雖然我察覺登機門附近太過安靜,但我查看螢幕上的資訊確定沒錯,所以就繼續傻傻等,起飛時間到了,登機門依然沒開,我才到處找,最後發現我的班機在另一個登機門時,飛機已經起飛了!我問登機口的地勤人員,他們說有廣播我的名字,但我想大概發音不正確,加上我沒想到會有人廣播我,所以完全沒聽到。 

都柏林機場

我跟Jetstar人員提到登機看板資訊沒更新的事,還拿了我拍的照片給他們看,他們說螢幕看板不是他們管的,沒更新不是他們的錯,要我自己去找售票櫃檯重新買票。後來是澳洲的朋友幫我寫了好幾封信去給Jetstar,說錯不在我,而且我預算有限,說之以理又動之以情,最後Jetstar就答應退錢給我了。這次教訓讓我從此多留意登機門,一定要去看登機口的螢幕,或者直接問登機口的服務人員,別只相信登機卡和機場資訊看板! 

這次搭土航,所以又會在伊斯坦堡轉機,上次累積的里程可以折扣機票,省了大約80歐,真好!可是第一段飛機延遲40分鐘起飛,原本以為轉機可以逛一下伊斯坦堡機場,現在卻只剩一個多小時要趕下一班,伊斯坦堡機場又很大,上次轉機幾乎從頭走到尾,差點錯過班機,這次一下飛機就拼命衝。


這班機很多人要轉機,坐我旁邊的愛爾蘭人飛吉隆坡,時間比我還少,飛香港的最可憐,邊趕路邊問她是幾點的,她看看時間說「現在!」天啊!遇到這種事不知信用卡保險會理賠嗎?幸好我這次不用走很遠,而且半夜比較沒人,很快就走到了。 

飛台北的飛機上,一大群台灣阿公阿嬤,讓我提早進入台灣模式。原本我被安排坐在兩個男人中間,一邊是台灣阿公,一邊是黑人壯哥,被夾在中間很難受。後來看到旁邊黑人不斷回頭跟後面一位白人講話,我便問他們要不要換座位,他們很開心地答應了,還一直謝我,其實我也很開心不用被夾在中間啊!皆大歡喜,一路平順回台灣。

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