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篇文章/圖片作者皆為「施云/Sophie Seeing」,
未經作者授權,請勿拷貝下載,原網址分享可以,謝謝!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台東南王卑南族猴祭與迎新年


台東是卑南族的大本營,每年的猴祭、大獵祭在年底結束之後,緊接著就是元旦的迎新和除喪祭,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當台北正沉浸在耶誕節與跨年的歡樂氣氛時,那一年,我到台東參觀卑南族的年祭。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年參加猴祭的少年,算一算,早已是上山參加過大獵祭的成年人;而後來在會場巧遇的南家人,不知他們是否都安好?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無關乎政治,只關乎人權


在中國旅行,只要一提起自己是來自台灣,總不免要被問及「政治」問題,什麼「你是藍營還是綠營的?」、「你贊成統一還是台獨?」、「你對蔣介石的看法是什麼?」、「你覺得陳水扁怎麼樣?(當他還是總統的時候)」.....一開始我會興致勃勃地面對並回應這些問題,說久了,乾脆連自己是哪裡來的都想隱瞞,不是為了避免紛爭,因為我的回應從來不會引起紛爭,反而會讓他們省思,只是我覺得,累了,「民主」和「人權」對他們來說,似乎有些遙遠,有些難以理解,也似乎有些讓他因為無知而感到不安,讓我有些不忍。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客庄竹田~地圖上找不到的「六堆」地名


所謂的「六堆」一詞來自「六隊」,是屏東平原的客家人,當年為了抵抗朱一貴的福佬(河洛、閩南)民兵,而組成的6支隊伍。當時,各地客家庄青壯年一輩為了捍衛家鄉,挺身而出,組成6支營隊和1支巡查營,後來成功打敗敵人,這6支營隊便沿襲下來,並且改稱「六堆」,包括: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後堆——內埔、前堆——麟洛與長治、左堆——佳冬與新埤、右堆——美濃與高樹以及六龜和杉林的部分村莊,囊括屏東與高雄兩縣。「六堆」於是成為現今南台灣客家人的代名詞。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客庄竹田~老街記憶的永恆與消失


屏東竹田鄉尚有幾條小規模的「老街」,靜靜地守在他們各自的角落。老街上的房子不是老舊不堪,就是已被整建成新樓房,很少有像美崙村的「永記棧」這樣,以仿古的方式整修完善的,而且是內外皆古。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客庄竹田~美崙兩廣醒獅團


客家人的原鄉之一——廣東,時興在過年、過節時來一段「舞獅」,除了可以熱鬧氣氛,也可藉此向地方富豪募款,所以「見紅」是舞獅的最終目的,有避邪、祈福的意義,而前奏「採青」則是舞獅的最高潮。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客庄竹田~攝影前輩李秀雲



台灣早年有許多優秀的業餘攝影家,熱愛鄉土,熱愛攝影,為20世紀初、中期的台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成為當年民眾生活、社會現象的永久性見證。其中,1919年生於屏東竹田鄉頭崙村的李秀雲,即留下不少精采的攝影作品。

李秀雲是典型的客庄農家子弟,年少時,為了日後能過更好的生活,農閒之餘仍不忘讀書,1939年畢業於屏東農校農藝科。就讀高農時,李秀雲對快報上的圖片開始產生興趣,曾向同學借過相機來把玩,並從日文雜誌自行摸索攝影和暗房技巧,從此和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客庄竹田~客家粄阿婆的故事


漢族是吃米的民族,除了吃米飯,也會將米磨成粉漿,製成各種「粄」,也就是福佬人所說的「粿」,這其中的變化日新月異,因地取材,衍生出今天的各類客家粄。傳統上,不同的「粄」有使用時間上的差別,有些是日常家用,有些則是特定節日才能享用,但現代人比較沒有禁忌,只要喜歡,隨時都可以做或買來吃,甜的、鹹的,都讓人垂涎。

屏東竹田有位出生於日本昭和4年(1929年)的客家粄專家——賴李滿妹阿婆,雖然年屆八十,卻依然手腳俐落,打起粄來,比年輕人還有力道,說起她坎坷的身世,卻有如過眼雲煙。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傳統客家女性所散發出的刻苦持家的美德。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客庄竹田~竹屋的哀愁與美麗

 
早期的屏東竹田鄉到處都是竹子,在居民生活還普遍窮困的年代,沒錢買磚蓋屋,於是就地取材,蓋了一間間用莿竹所組成的竹屋。因為整間竹屋不用一根釘子,接縫全用鑿與穿的技術,於是又名「穿鑿屋」,福佬話叫做「刺厝」。竹田地區在竹田村和頭崙村還各保留了一間,很可惜,屋主都有意將之拆除。
「穿鑿屋」先選用較粗、較直的莿竹作為柱和椽,經過精密測量之後,以剖成長條型的竹片編成十字型交疊的牆面,再以「穿、鑿」的方式,一片片和柱子接在一起,等整間屋子都組合好了,就在竹網的兩面塗上泥灰,用來擋風雨。屋頂也是先以竹片蓋上,再鋪上一層茅草或甘蔗葉,一間簡易的竹屋大約一週就可以完成。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客庄竹田~賽鴿迴旋曲未央



成群飛翔的鴿子快速繞行鴿舍,一圈又一圈,鴿主揮舞著旗幟,阻絕鴿子飛回巢,一、兩個小時後,粉鳥們累了、餓了,一隻隻回籠,噗哧噗哧地拍打著翅膀,咕嚕咕嚕地吵個不停,整個鴿舍鬧成一團,好不熱鬧!
即使不養鴿、不賽鴿,也很難不注意到,屏東竹田的鴿舍四處林立,藍的、白的、五顏六色的,有的架設在大樓屋頂上,有的聳立在田園間;大的、小的,一個鴿舍住了十幾到幾十隻不等的鴿子,每天成群結隊在主人的放飛下繞行於天空中。這些看似天真的鴿子大多身負使命,利用牠們天生的歸巢性,一生至少會參加一次競賽,與上萬隻粉鳥一起從百多公里以外的海洋上空,競飛回巢,這樣的遊戲,已經在台灣上演將近一個世紀了。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客庄竹田~鑽洞取水探地底



大部分時候,如果看到地面有水汩汩流出,大概會認為是地下水管破裂,心急地想找自來水公司來修,或是趕緊找到水源開關,動手將它關掉,以免浪費水資源;但是,如果夏天你在屏東竹田鄉看到水自己從地底下冒出來的景象,可先別急著喊浪費,因為這正是竹田特有的「自湧泉」,也是當地人自豪的正港「自來水」。
屏東平原是個砂礫滿布的沖積扇平原,來自中央山脈南端的水,分成多條主流與支流,像擴散的樹枝般,四處流竄於平原的地表與地底。到了竹田鄉,多條溪流與伏流(地底下流動的水)交匯,三層厚厚的「含水層」,讓地下的水暢行無礙,直接通往海裡,有了「天河通地」的說法。而在地下水流動的過程中,難免碰到堅實的「阻水層」造成水的壓力,此時若有一個地質較為鬆散的區塊,很容易因為找到宣洩的出口而貿然湧出地面,造成天然湧泉,這就成了村人口中的「自來水」了。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客庄竹田~已遠的頓物庄與達達港


東港溪及其支流如蛛網般密布於六堆地區,達達港位於東港溪支流的龍頸溪畔,這條溪流蜿蜒婆娑地穿過屏東竹田鄉的客家庄。
夏天雨季,越往下游,水就越深、越闊,來自竹田、內埔各庄的竹筏到了糶糴村便不能再往下走;冬天乾季,水道變得窄淺,從東港來的船隻到了糶糴村,也不能再往上游走,只好將貨物屯放於糶糴村一帶,因而有了「頓物」這個地名,也就是今天的竹田村一帶,並開闢「達達港」作為米貨轉運站,擔負起六堆地區米糧出口的重責大任,也是客家人在竹田鄉的早期落腳處。
「糶糴」,一時之間讓人唸不出來的一個名字,但是從字面上來看,對其意已略見端倪。翻開字典,「糶」音從「跳」,「糴」音從「笛」,一個指的是「賣米」,另一個指的是「買米」。「糶糴」早期因為土地肥沃,以及水利之便,成為米糧交易處,當時借用了原先住在這兒的平埔族人所稱的「沓沓」的音,取了這個名字,而坐落在此村的「達達港」便沿用這個古地名,它是當年六堆地區的重要港口之一。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客庄竹田~老火車站的重生


火車跨過高屏溪,奔馳在遼闊的屏東平原上,一條條大大小小的溪水在平原上流竄,溪流兩旁盡是稻田、果園和檳榔園……不久,火車停靠在一座日式木造車站,其古樸典雅的氣質,襯托出了竹田鄉的寧靜。

日治時期,竹田初設驛站,那時候還叫做「頓物驛」,隔年10月才改名為「竹田驛」。自從屏東鐵路開通後,便捷的鐵路運輸取代了原本的水路交通,竹田成為內埔、萬巒一帶的交通樞紐與農產品轉運站。再者,1974-1989年,台塑公司在附近設「木片廠」,產品經由鐵路運輸,鐵路載貨量更因而達到高峰。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竹田寶地~頓物庄的黃金歲月》目錄



作者:Sophie Seeing
出版者:客委會


內容簡介:
位在屏東縣六堆的竹田鄉,從沓沓、達達,到糶糴,從頓陌、頓物,到竹田,地名的演變總維繫著本鄉與稻米的密切關係。在大武山東港溪的滋潤下,肥沃的「八級土」曾培育出廣大的稻作面積,彎腰蒔田、撐傘蹉田,是當時農村最常見的景象。從昔日堆積黃金稻穀的「米倉」,到今日栽植新黃金的「文心蘭」夢想地,竹田鄉民正試圖找出故鄉前進的新力量。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雲南行腳~渡江走往虎跳峽


從麗江出發時的公車上幾乎已是座無虛席,我以為會直接開往玉龍雪山,但體貼的司機大哥沿路又載了一些手提重物的旅客和貨物,狹小的走道上已經騰不出位置,一大包的貨物便給捆在車頂上,花了許多時間,卻沒聽見有人抱怨,乘客們似乎都很習慣於等待,就如漫長的車程,也同樣需要耐心,抵達終點已是四個小時之後的事了。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雲南行腳~前往梅里雪山尋找香格里拉


到中甸的遊客,很少不到德欽去看梅里雪山的,儘管他距離中甸縣城有六個半小時的車程,大多數人還是寧可花個至少兩天的時間去看看那座藏民心目中第一名的神山──卡瓦格博峰。

關於卡瓦格博峰的神奇傳說很多,有些是關於祂的遙遠過去,也有些是關於近代的。尤其在2000年,祂因為當地藏民的幾度奔波呼籲之後,終於令政府明文規定,這座神山因具有宗教的不可侵犯性而禁止被攀登,我相信今後有關於祂的神奇傳說一定會更加源遠流長,並繼續保有祂的神秘色彩。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雲南行腳~大理古城速寫


位在蒼山下、洱海畔的大理古城內,街道似錦繁華、行人川流不息,整齊的棋盤式街道將白族樓房劃成一個個區塊,來自蒼山的細水在街邊勾勒。走在這裡,常會見到穿著各式傳統服裝的居民或遊客迎面而來,讓人感覺像是進入了電影文化城。

古城為了振興觀光業,築起了原本被破壞的城牆和樓房,並將城樓、街道妝點得熱鬧非凡,還找了古樂隊在野戲臺上演出。一開始他們打陣仗似的遊行宣傳隊伍還真是引人注意,讓我想起了威尼斯的嘉年華,也同樣有樂隊繞街遊行;其實大理城內的氣氛,的確和歐洲古鎮有些神似,不知是不是官方參考過了歐洲的觀光古城?後來在戲臺上看到一列標語:「守在中國最有價值的街區,賺全世界的錢。」多直接了當!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雲南行腳~麗江古城的流金歲月


抵達麗江的前兩個晚上,因為住在古城外的西南邊城區,也就是麗江客運站附近,第一天遊古城的時候,索性我就從西邊的山路進去,一路階梯走到獅子山上,還沒真正進古城前,已經先在高點把整個古城瀏覽了一遍。只見腳下一片黑色筒瓦海,一落接著一落,幾乎沒什麼空隙,也不知底下藏了多少人;而遠方一座大山橫臥,山頂全藏在雲海裡,左方近處則有一座小山,看它的形狀,肯定是「象山」了。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雲南初探~走向滇西北》作者序~中國初體驗

儘管中國開放觀光已經十幾年,儘管他就在海峽對岸不遠的地方,儘管很多台灣人都已經去過那裡,儘管我去歐洲的累計天數已經遠遠超過365天,這卻是我第一次到中國的旅行。為什麼?大概是夢想總是從最遠方開始吧!

第一次到中國,我選擇一個不會太遠、又不會和台灣太像的地方,也是希望在旅行的夢裡,可以和現實有段差距。異文化的體驗,常常是我旅行的目的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雲南是全中國少數民族族群最多的地方,從南到北、從高原到高山,住著許多以不同方式在生活的人們,這些都令我感到興趣。不是獵奇,而是好奇;人類的好奇心,常是探索的動力。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雲南初探~走向滇西北》電子書

《雲南初探~走向滇西北》簡介出走,才能了解自己所生長的地方......


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初訪雲南的首選,因為這裡有美麗的景致、豐富的人文,以及和善的居民、宜人的氣候。高山、縱谷、曠野、阡陌,交織出這片如詩如畫的土地;白族、藏族、納西、馬幫,寫下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佛塔、經幡、古厝、犛牛,共譜出風景裡的動人樂章。

在大理,體驗白色古城的似錦繁華、閃耀洱海的豐富人文、鬱鬱蒼山的寧靜致遠;在沙溪,與馬幫人相遇、在石榴院裡享用午餐、攀登石寶山探訪佛祖;在麗江,驚豔於納西古城的絢麗如昔、束河古鎮的精緻細膩、拉市海子的靜謐飄渺;在虎跳峽,深入縱谷橫渡金沙江、夜宿氣勢磅礡的虎嘯江邊、感受江邊人的豪爽大方;在中甸,感動於香格里拉的世外仙境、藏族人民的熱情真誠、雪山聖境的天人共存......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一個旅人在義大利~是艷遇?還是騷擾?


歐洲男子的熱情與主動,是舉世皆知的,尤其是義大利。許多從義大利旅行回來的女子,或許都曾被朋友問及:「在那兒有沒有發生艷遇呀?」如此的標準問題,是不是也都有著一個標準答案:「想沒有艷遇都難!」

米蘭(Milano)是我進入義大利的第一站,一下火車,不僅讓我迷炫於米蘭中央車站的大鐵棚,走進街道,更讓我意亂情迷、心裡小鹿亂撞。迎面向我走來的米蘭男子,一個個西裝筆挺、英姿煥發,在這樣的城市,還真希望自己能有那麼一段「艷遇」。但似乎倫巴底人頗為冷靜,或者自己姿色不夠,除了幾次的挑眉弄眼之外,我還沒機會領受到義大利男人的熱情。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一個旅人在德國~日耳曼火車之旅


2001年6月,我人在法國流浪,憑著學生居留證,我買了一張歐洲公民才能買得到的「Inter Rail」歐聯票,可以在二十二天之內,不限次數地在「德國、奧地利、丹麥和瑞士」四國之間來回乘坐火車。雖然有「22天」的限制,但少了交通經費的壓力,也是另一種自在,尤其是在消費很高的日耳曼國家。

車票第一聯的票根清楚記載我的使用日期和區域,後面除了一張使用說明之外,就是七張空白表格,每張可以填寫六次行程,我只要在每次坐火車時,自行將日期、起迄點寫下,等查票員查票時,蓋上查票章就行了,就像是小時候在玩的火車遊戲。而這場火車遊戲,在後來為了躲開雨天而「盡其所用」的情況下,連最後一張的「背面」都被我填滿了!
二十二天跑了三個國家(瑞士後來沒去),大小城鎮26個,這一趟不斷在移動的日耳曼之旅,雖是「走馬看花」式的奔波勞累,卻也是另一種有趣的旅行經驗,不但坐火車坐得很過癮,更感覺歐洲真是個無國界的地方!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一個旅人在西班牙~糊裡糊塗闖入朝聖之路


久聞歐洲的朝聖之路,佩服參予者的虔誠宗教信仰與吃苦耐勞的毅力,卻從來不覺得自己會共襄盛舉,因為既非信徒,又不想做如此單一性的旅行,更不想在經濟旅行之餘,承受更多的苦。但,我在萊昂(León)卻住進了朝聖旅社。

西班牙的遊客資訊中心往往不會設在交通站附近,而是在主要旅遊點一帶,偏偏兩地總是有些距離;而我的旅行方式,通常不會有「預訂」這個動作,所以每次抵達一個新的城市,第一件事就是找遊客資訊中心拿地圖、問旅社,當然也順便問問當地值得參觀的景點及開放時間等等,然後展開我的探索之旅。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一個旅人在法國~到不了的地方就攔便車吧



自從大學時代,在台灣東海岸旅行經常要攔便車開始,我的自助旅行就常會有一兩趟便車。大部分都是在交通不便、錯過交通車等等的情況下,此時如果不以便車代步,還真是只能望「路」興嘆呢!
攔便車當然是有些訣竅的,通常女孩子會比較容易攔到車子,因為對車主來說比較不具威脅性;而對於攔車的人來說,最重要的當然也是安全,不僅車主要長得夠安全,他的開車技術也要讓人夠放心。我曾經在台灣搭過一輛警員的便車,他因為剛參加完朋友的婚禮要回去值勤,酒喝到有點昏昏欲睡,一路精神不濟,讓人捏了好幾把冷汗。所以如果對方車子停下來或上了車之後才發現不適合,當場找個藉口婉拒就是了,別太冒險。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一個旅人在葡萄牙~愛上民宿


對許多經濟旅行的旅人來說,歐洲的「青年旅社(Youth Hostel)」是很多人的選擇,尤其是消費極高的日爾曼國家;但是如果在葡萄牙,甚至西班牙,青年旅社的價錢還不一定比「民宿」便宜,而且選擇民宿又可以擺脫青年旅社裡龍蛇雜處一室的困擾。

西班牙的民宿稱為「Pension」,到了葡萄牙則成了「Pensâo」,性質差不多,都是老公寓改成的小型旅社,規模小到可能只有一個樓層,也可能大到一整棟,有些高檔的民宿還可能比一星或兩星的旅館(Hotel)貴,但那畢竟是少數。除了費用較低之外,還可以趁此機會窺探民家內部,避免千篇一律的國際型旅館,實在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但是請別奢望會附加一頓早餐。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一個旅人在西班牙~旅行從一隻破輪子開始

一個人的自助旅行,總是多了一些刻苦耐勞的故事。難怪英語的「旅行」一詞--travel,最初來自trouble、work、torment,也就是「困難」、「勞苦」、「折磨」之意。

在連續近一個月的西班牙旅行之後,我將我唯一的旅行拖箱輪子給磨壞了!想知道歐洲古城街道的路面有多崎嶇,問我的箱輪子最清楚。

首次發現輪子歪了,是在黃金大學城--薩拉曼卡(Salamanca),難怪箱子拖起來窒礙難行,回想起先前在古羅馬城--梅里達(Mérida)時,曾拼了命地趕公車,拖著行李跑了好長一段路,一定是那個時候弄歪的。實在不知該怎麼處理,只好繼續拖著那個已經有隻輪子不會轉的行李箱繼續旅行,直到輪子完全掉了,我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歐洲初探~英倫神遊

十多年前,雜誌社的一通電話,讓我第一次踏上歐洲之土——這塊從小就神往不已的夢土。

惺忪之間,雙腳已踩在英國的土地上,雙手緊握著英國的瓷杯,鼻息瀰漫著英國的茶香,嘴裡吸吮著那一杯濃濃的奶茶,耳裡傳來的是英國腔英語.......那一場十天的英倫夢,就從旅館的一頓英式早餐開始。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第一次出國就單飛

25歲那年, 是我第一次出國,那時利用暑假到美國找一位朋友,一起玩了一個半月,從那時候開始才知道,原來英語不只是書本上的東西.....



延伸閱讀:那一夜在芝加哥~兩個女生的驚魂冒險
http://seeingimage.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html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那一夜在芝加哥~兩個女生的驚魂冒險

【圖說:雖然芝加哥是個非常現代化的城市,依然擁有可親近的水岸空間,水上的遊船可將兩岸景物完整帶入眼簾。】

旅行「單飛」早已成為我的習慣,也是我的鍾愛,總是一個人計劃、一個人走天涯,這習慣的養成,或許該從我第一次出國旅行算起。

那時我才二十出頭,還在大學唸書,利用一次暑假,我獨自飛到美國,找那時在密西根州唸書的Jane,兩個人一起磨了一個半月。那次的旅行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兩天兩夜的芝加哥行。

那是在十多年前的一個盛夏,兩個東方女子在芝加哥街頭閒晃遊蕩著,她們都是經濟拮据的學生,卻不願放棄闖蕩世界的念頭,相偕從Jane唸書的城市搭火車到芝加哥玩兩天,卻毫無宿費的預算。

「只不過才一個晚上嘛!」兩人一致的想法,天真地決定露宿在治安聲名狼藉的芝加哥街頭。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出走歐陸》讀者來信


我的舊信箱出了點問題,趕緊把裡面的重要信件存起來,找到幾封以前讀者的來信,節錄部分在此與大家分享~(如寄信本人有不願被貼於此的,歡迎來信告知,定當取下;也歡迎繼續來信~謝謝!)

妳好:我剛剛把妳的書「出走歐陸」讀完了,想寫封信跟妳說謝謝,感謝妳跟我們分享妳寶貴的旅遊經驗。我今年暑假也要去法國玩一個月,我從沒有在一個國家定點玩超過一個禮拜的,是因為妳的書讓我改變心意,而且也給我很大的鼓舞和勇氣。現在我真的超期待暑假的法國行的,真的謝謝妳。--Amy

很被妳的文字吸引,也隨妳的書,經歷了一場與現在生活非常不同的生活體驗。在妳,這是一場真實的流浪記,一場真實的生命之旅;在我,它喚醒了我已遺忘的年少,那曾經視流浪為生命的因子,那曾經視闖盪為成長的養分。--小鳳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出走歐陸~留學與流浪日記》簡介


從以前就一直想流浪,想把自己丟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看看自己的潛能可以發揮到什麼程度,但還沒有勇氣選擇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自己對「文明」還是有某種程度的依賴。為了圓這個夢,先到澎湖當了三年的小學代課老師,在時機成熟之後,我選擇了「法國」,做為可能是我「留學」,更可能是「流浪」的國度。

對於在歐洲的旅行,常常沒有太多的行前準備,手上從來不會有「旅遊指南」一類的書,只有一張在法國買的歐洲大地圖,和幾頁博物館介紹。實在是歐洲的觀光業做得太好了,所有的資訊幾乎都是到了當地才向遊客中心索取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到達目的地之後,再讓自己享有「發現」的樂趣,而處理「偶發事件」的本身,對我來說也是一項挑戰。

人如果沒有走出自己原本的世界,就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自己又是多麼渺小;也不會知道家鄉對自己的重要,以及她的好。一個人在異鄉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環境的不熟悉、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處理問題的困難度總比在家鄉高。心中的挫折感與寂寞感不時地出現,與之對抗,戰勝了,海外故事就會繼續下去;輸了,就只好提早打包回老家。

歐洲的生活雖然不一定比台灣先進或便利,但當看到別人的國家保存著這麼豐富而精彩的文化財時,不免想到自己生長的土地,只能自嘆弗如。一個不能承認過去歷史,保留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並重視精神層面的國家,其前途一定是堪慮的。

在旅行異地的同時,也願我家鄉更美好!

(節錄自作者書序於Sep. 2001,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