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皆在亞維儂 |
4/24 Marseille - Avignon, France
今天的行程是要到有名的夏日藝術節城市--亞維儂,以前也去過兩次了,本來沒有很想再去,但我想在往瑞士的路上找一間租得起的套房,好好養病一天,也想找個交通方便的城市,後來找到亞維儂有一間全套公寓,離車站不遠,一晚51歐,雖然超出我的預算很多,但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昨晚半夜被旅社的電梯怪聲吵得無法安寧,前一晚還沒有這聲音的,一直到半夜兩點都還有聲音。我想打電話問櫃檯能否停用有怪聲的那一座,這裡有兩座電梯,實在太吵了,卻發現房內居然找不到櫃檯電話號碼,按了幾個可能的鍵也沒用,網路訂房平台也無法留訊息,我又不想下樓,只好在第一晚的評價上反應問題,希望他們可以剛好看到。
這還是我第一次沒退房就寫評價,順便反應他們的浴室暖器很髒,空調也有怪味,但可能他們沒那麼快看到我寫的,電梯怪聲毫無改善,今早退房時卻發現他們只剩一個電梯可用,就是會發出巨大怪聲那個,一副隨時會停擺的樣子。
不知是不是發現我寫了負評讓他們不開心,還是本來今早的櫃檯小姐態度就不好,一副不想理我的樣子。接著我問150歐押金的事,居然說等晚上才會退刷給我,那時我都離開這城市了,如果沒退錢難道還要回來找他們?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讓人很難放心,希望不是遇到詐騙了,雖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但應該沒人想惹這種麻煩。
11點半退房之後,搭地鐵前往同一個火車站,搭12:55的直達車,不用劃位,時間還早,又隨意看了一下車站裡裡外外,此時的車站不算太多人,接下來一個多小時就會抵達亞維儂市中心了。亞維儂有兩個火車站,一個是古城附近搭一般車的,一個是搭高鐵TGV的,兩站離很遠,要注意別搭錯,不過兩站之間還是有火車相連。
亞維儂車站外牆正在整修,站前有圍籬,一片混亂,古城就在對面,被一道完美的城牆包圍著,這裡也是有名的教皇城(La Cité des Papes)。西元1309年,在法國卡佩(Capétiens)王朝(波旁王朝的祖先)國王菲利浦四世(Philippe-le-Bel)的強烈干預下,出生在法國的時任教皇被迫將教廷遷到亞維儂,繼任教宗在1335年開始建造教皇宮 (Palais des Papes) ,1348年向當地領主買下亞維儂,成為教廷國的海外飛地,之後建造了現在的城牆。
1367年的教皇在各方壓力下,曾一度返回羅馬,但局勢依然混亂下,三年後又返回亞維儂,繼任教皇在1376年又遷回羅馬,但不久他就過世了,導致1378年的新教皇出現大分裂,羅馬和亞維儂各有一名教皇,都聲稱自己才是正統,這情況直到1417年才解決,從此亞維儂改由使節統治。所以亞維儂曾有7位教皇和2位偏教皇在這裡任事,都是法國人。
14至19世紀的亞維儂是紡織重鎮,各種布匹在這裡生產,這些水車為紡織廠提供動力,水車最多時期有二十幾座,現在僅留4座作為憑弔。街上有幾棟中世紀的房子和教堂,我住的民宿對面就有一棟叫「數字四」的房子(Maison du IV de Chiffre)。亞維儂自從被教皇買下之後,她就成為法國的境外之土,法國政府透過抽稅讓城內的商人進行貿易。
Maison du IV de Chiffre |
亞維儂古代曾是馬賽希臘人的商城,中世紀在法蘭克王國分裂後,屬於中法蘭克王國領地,後來成為勃根地王國,再成為亞爾王國領地。12-13世紀曾為自治市,後又短暫成為共和國,1251年成為法國領地,1290年送給拿坡里國王兼普羅旺斯伯爵,接下來就是教皇進駐,成為教廷國屬地長達4個半世紀,直到法國大革命才成為法國所有。
Basilique Saint-Pierre |
我從另一條街走往教皇宮,沿路看到一些藝術機構,經過一座哥德式教堂Basilique Saint-Pierre,目前建築建於14世紀教皇在亞維儂時,原來的7世紀建築毀於8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裡。這座教堂後來作為學院教堂,專門培養唱詩班和神職人員,建於1551年的大門有精美木雕。
亞維儂藝術節創立於1947年,是法國現存最早的大型藝術節,一開始只是在教皇宮內做展覽和戲劇表演,當時偏向傳統戲劇的演出。1966年,有其他非官方人士在同一時間另一場地推動當代戲劇,稱為「Off」的節目,後來演變為在教皇宮內的官方節目稱為「In」,其他安排在亞維儂各地的戲劇演出稱為「Off」。在藝術節期間,整座古城包含街頭都有各種表演,我在2001年也曾去看過,滿街藝術表演和發傳單的人及遊客令人印象深刻。
我接著走往教皇宮旁邊的岩石公園(Jardin du rocher des Doms),這裡是史前時代最早居民的住所,接著古代高盧和羅馬人也住過這裡,羅馬時代這裡是一座防禦城堡,現在是一座3公頃大的花園,有噴泉、水池、小岩山、林蔭步道、咖啡廳等等,還種有葡萄,隆河谷地也是法國葡萄酒的重要產區。這公園讓我想起當年那位陌生女孩在小岩山上的僻靜座椅上大哭的事,我正在旁邊吃三明治,心裡好羨慕她可以這樣盡情地發洩情緒,旁若無人,而我則繼續隱身,吃完我的三明治。
這次我在走往公園的路上,看著底下的教皇宮廣場和遠處的隆河景觀,眼淚竟不自禁地一直冒出來。我真的沒想到還會回來,記得上一次走往隆河對岸的旅社時,我已經跟這城市好好道別了,當時覺得應該不會再來了,怎料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竟又在這個地方,看到幾乎一樣的景色,彷彿時間靜止了一般。人生真是難料,順其自然總有不預期的相遇,一切交給命運安排,順應生命的流動,或許就是最好的人生吧!感謝老天的恩寵!
從岩石公園可以望見隆河上的斷橋Pont Saint-Bénezet,以及對岸的城堡Fort Saint-André。隆河是一條非常容易氾濫成災的怒水,自從12世紀蓋了這座Pont Saint-Bénezet以來,曾多次修建又多次被沖垮,後來17世紀就不再修建,改成渡船過河,現在只保留四座橋拱和橋墩,上面有一座小教堂Chapelle Saint-Nicolas,也是建於12世紀,祂是船夫的守護神。
亞維儂對岸的新城有一座古城堡Fort Saint-André,它是14世紀初的法王菲利浦四世所興建,當時隆河右岸(亞維儂新城)是法蘭西王國的新土,左岸亞維儂則是亞爾王國(繼承勃根地王國)屬地,法國國王認為有必要在這塊高地上加強防守,原本要求那裡的老修道院Abbey St. Andrew執行,修道院寧願允許法國在那裡建城駐軍,於是有了這座新城堡和城鎮。
離開教皇宮建築群後,我走往鐘樓廣場(Place de l’Horloge),這裡有市政府和歌劇院,還有很多餐廳和一座旋轉木馬,很多遊客和當地人在這裡。法國街頭的旋轉木馬很普遍,有些精緻得像藝術品,放在廣場上增添很多熱鬧氣氛,亞維儂這座還是雙層的。旋轉木馬總讓我想到艾蜜莉,2001年的法國電影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不是最近那個美國人。
老救濟院 |
沿著共和國街(Rue de la République)走回旅社,沿路都是豪宅、博物館、戲劇院等等,也有廢棄的大房子,中途路過一家超市,就順便採買了。民宿裡有全套廚房,小巧精緻,在一棟古老石頭屋內,有很窄的迴旋梯。主人居然要求我離開時要丟垃圾,我第一次被這樣要求,我是住一天,不是住一個月耶!我還得去找垃圾桶嗎?這算過分要求吧!我打算不理它。
公寓套房在法語叫studio,這間大小跟我以前在Aix租的那間差不多,連前面巷弄大小也差不多,房子年代也相仿,一樣在二樓。我坐在窗邊,望著街頭,底下有小餐館,這一切就讓我想起那兩個月,但這旅社周遭安靜多了。當年那兩個月每晚底下的搖滾樂大作直到半夜四點,以及街上酒客和樂迷的喧嘩,是我的惡夢,也是我流浪的起點,這一切又是命運的安排吧!
原本想再多留一晚,但訂房平台已經沒房間了,那就順著命運走吧!瑞士天氣已經轉晴,可以準備上山了,但我很想在山下看著阿爾卑斯山,所以決定明天到一座山腳下的法國城市,其實是突然對法國有點不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