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趕赴旅館附設的早餐,就在旅館外的騎樓上用餐,看來應該和隔壁餐廳有合作關係,或者同一個老闆?用餐時間接近結束,餐廳的伙計就來整理餐桌,準備和隔壁餐廳一起做生意了。早餐非常西式,生菜沙拉和麵包火腿起司等,可以吃到飽,但非常簡易,連調味料都沒有,後來我就帶自己的去用了。
中午出了門,從離旅社最近的景點開始逛起,也是伊斯坦堡最重要、最負盛名的景點,聖蘇菲亞大教堂。先經過一個大廣場,就是昨天看到有埃及方尖碑的地方,這是一個長形廣場,佇立三根歷史巨柱,以前叫做君士坦丁堡賽馬場(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顧名思義,東羅馬時代是賽馬用途,現在叫做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Meydanı),周遭有許多重要的歷史建築,可說是伊斯坦堡的心臟。
強大的羅馬帝國在三世紀開始出現衰落與分裂現象,曾經同時擁有多位皇帝。到了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往現在的伊斯坦堡,當時命名為新羅馬,後來普遍被稱為君士坦丁堡,以此為首後來形成東羅馬帝國,與羅馬為首的西羅馬分裂。而君士坦丁大帝本人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也因此將首都建立為一座融合阿拉伯與希臘文明的基督教城市,與羅馬教廷(後來的梵蒂岡)為首的天主教分庭抗禮。
西元476年西羅馬滅亡之後,東羅馬延續了羅馬帝國的命脈,卻又獨樹一格,以希臘語為官方第一語言,有別於以拉丁語為第一語言的西羅馬帝國與羅馬教廷,也與後來在北方興起的神聖羅馬帝國有所不同,彼此互相競爭正統羅馬帝國後繼者的地位,又在異族入侵時彼此合作。東羅馬帝國最後在西元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消滅,從此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首都。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敗的鄂圖曼帝國滅亡,新土耳其共和國取而代之,並將首都遷至安卡拉,讓這座曾經是歐洲最大城市的歷史之都少沾點政治氣息。也因為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政教分離與字母拉丁化政策,讓土耳其有向西歐世界靠攏的趨勢,儘管伊斯蘭教仍是土耳其人民的最主要信仰,卻讓伊斯坦堡更能以她豐富多變與包容的歷史與文化,成為世界級重要旅遊城市,這似乎是從地理位置中所發展出來的宿命。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後,凱末爾下令將其改為博物館,成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建築的研究範本,過去被遮掩的馬賽克拼貼畫也重見天日,各國遊客相繼慕名而來,讚嘆這座華麗而碩大的建築奇蹟。2020年,土耳其國內的保守派勢力取得政權,總統下令將聖索菲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此舉引發許多研究人員的不滿,也有人擔心世俗化後的土耳其會走回頭路。
我步行到這一歷史區域時,除了到處都是遊客之外,兩座大清真寺之間也有許多信徒正坐在地上做禮拜,此時藍頂清真寺因整修而無法進入,而阿亞索菲亞清真寺則是大排長龍。我先去看了一座置放棺木的建築,然後廣場四處繞一下,決定還是乖乖排隊吧!到這種旅遊勝地就是免不了要排隊,無論旺季淡季,排隊的時間長短而已,我排了應該有一小時吧,其間買了旁邊攤販的餅來吃,還跟前面的先生聊了一下,還算容易打發時間。
離開廣場之後,我到附近想找家餐廳吃點東西,逛了很久都找不到有平價的,最後在一家有點貴的餐廳坐下來吃點東西,反正可以刷卡,我比較不怕,而且已經算是這區便宜的了。吃完到聖蘇菲亞大教堂(抱歉,我還是習慣叫她大教堂)旁邊的另一處古蹟訪勝,入口不是太好找,因為外面的建築不是太起眼,只會看到很多人排隊,因為參觀的是地下宮殿Yerebatan Sarayı,英文叫做Basilica Cistern,大教堂蓄水池,是的,就是地下水庫。
這是建造聖蘇菲亞大教堂的同一位拜占庭皇帝於同一時期所建立的巨型地下水庫,面積9800平方公尺,共佇立336根石柱,據說這些石柱從不同的古建築蒐集而來,所以可見到各種不同形貌與風格。其中有兩根石柱底座會發現梅杜莎的頭,梅杜莎是希臘神話中有名的女妖,擁有千蛇的頭髮是她的特徵,凡是受她美貌所吸引而盯著她看的人都會變成石頭,引申為某些人為了貪慕名利資源而攀權附勢便失去自由也蠻恰當的。如今她的頭像被變成石頭而且壓在石柱下,不禁讓人莞爾,我更希望真實世界的女妖可以如此。
重拾階梯,據說有55階,走出地下宮殿,天色已黑,馬路上的電車不疾不徐地通過,我到附近公園小坐休息一下之後,決定搭電車到古城半島另一側的Eminönü區,我從金角灣(Haliç/Altın Boynuz)灣口南岸的新清真寺(Yeni Camii)開始,因為旁邊有熱鬧的埃及市集(Egyptian Bazaar),又稱香料市場(Mısır Çarşısı /Spice Bazaar),最早叫做新市場,與新清真寺一起於17世紀中被建立,往南則有建於15世紀中的有頂大市集(Kapalı Çarşı /Grand Bazaar),兩個市集之間的沿街都是商店、攤販,幾乎已連成一片,可以想像伊斯坦堡從這個重要的半島位置與金角灣這個天然良港所發展出來的蓬勃商業,南來北往,東西交匯,在古時是扮演多重要的物資交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