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五點半聽到外面有馬蹄聲,掀開窗簾一看,竟是運貨馬車,想到第一天來的路上有看到載廢砂石的馬,路上正進行整修工程,難道一大早就要趕去載廢砂石嗎?都用馬車?太不可思議了這國家!
稍晚起床後,立刻給旅社老闆發了訊息,說我會再待四晚,如果價錢不變的話,他同意了。這旅社房內有冰箱、有桌子、有對外窗,暖氣充足、熱水充足,房間算舒適,房外又有共用小廚房,地點、價錢也都不錯,終於找到適合我久待休息的旅社了!幸好後來預借現金成功,連老闆都替我高興,哈!
昨天因為下雨一整天,白天就沒出門了,晚上才去超市採買食物。今天醒來望見窗外藍天,大喜,今天就不賴床了。吃個昨天超市買的通心粉泡麵,沒有以為的難吃,只是吃完口乾舌燥,又吃了一份生菜沙拉。
今天行程往南岸走,市區有兩座步行橋,剛好從吊橋走過去,從石橋(Gorica Bridge)走回來北岸。底下的Osum河水流湍急混濁,大概是因為昨天下雨的關係吧!南岸這區叫Gorica,以往是基督徒住的區域,現在與北岸山腳(Mangalemi)、城堡(Kalaja)都是古城區的一部分,房子與景觀都已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
西元16世紀上半葉的Berat仍是一座基督教城市,收容了少數的猶太人,此時城市人口有萎縮現象;到了16世紀下半葉,Berat人口開始增加,並擁有近一半的穆斯林,有些來自周遭農村,有些是本地居民的改信,因為鄂圖曼帝國對穆斯林採取了一些減稅措施。到了17世紀之後,Berat已經成為穆斯林比基督徒多一倍的城市,並漸漸發展成阿爾巴尼亞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後來的19世紀民族復興運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Berat期間,看見古城的南岸與北岸都有道路工程正在進行,之前在Gjirokaster也是到處工程,我想是阿爾巴尼亞正在積極發展的現象,我相信再過幾年,這國家一定會有不同的面貌,例如目前稍顯雜亂的市容應該會有所改善,剝落的石板地面將會得到修復,大眾運輸系統應該也會更為便利,或許再整修一下城堡等古蹟,繼之而來的應該就是物價上漲、觀光客增加了。這樣的阿爾巴尼亞是否讓人期待,我不確定,凡事都有利有弊,但光是對不同宗教與不同族群的包容力,就讓我感動到想祝福這個國家。
過了Gorica石橋之後,發現地圖指示這附近有一條往城堡的路,我的好奇心又來了,上次登城堡走的是東邊的路,這次就來走西邊看看。先是穿過山坡上的小社區,接著走進一片森林,高大的城牆就在上方,但還沒看見城門。接著,一連串之字型小路之後,竟來到與大城門相接的大馬路,一位街頭藝人正在樹下休息。
此時我見到另有一條沿著城牆的小徑有人走過來,我便往那邊探路,反正時間還早,當做健行,果然沒多久來到另一個小城門。據說Berat城堡有三個小門,大城門在北邊,不知是否南邊河岸也有一個?我網路上查不到,如果有,從地形看起來,也應該很陡峭吧!
二上城堡想去看聖瑪利亞教堂(Katedralja Fjetja e Shën Mërisë)裡的博物館(Muzeu Kombëtar Ikonografik Onufri),聽說這裡有精采壁畫。我照著地圖鑽往社區小路,繞了一小圈之後,只看到路標,沒看到博物館和教堂,最後問了路人,他說他是遊客,所以也不知道。他走了之後,我抬頭看到教堂的鐘塔,原來教堂就在我眼前的高牆內,博物館入口在我剛才拍照的小巷內,原來是今天週一休館,那只好改天再來了。只要我還在這城市的話,我一點都不介意多來幾次這座龐大而有趣的城堡繞繞的。這城堡如果慢慢走慢慢看,也坐下來喝杯咖啡,吃個飯(裡面有餐廳),看個博物館,其實可以逛一整天。
城堡內有很多東正教教堂,但大多已經廢棄,沒有開放。一座建於13世紀的三聖一體教堂(Kisha e Shën Triadhës)佇立在城堡西南側,以紅磚砌成,十分顯眼。底下之字型步道從城牆這側望過去,剛好襯以傍晚的月出,如夢似幻的劇場景,這可是晚鳥才看得到的。
我坐在城牆上欣賞這美麗的一幕許久,底下有一對帶狗出來遛達的男女也坐在一邊聊天許久,後來他們帶著狗一起走上教堂,接著是城堡,而我則選擇往城門的路。
我在山下曾望見一座在懸崖邊的紅色教堂,我原以為就是這座聖三一,後來網路一查才知那是另一座教堂。上次看的紅色清真寺遺跡也是紅磚砌成,看來這城市的老房子不是以白色石頭就是紅磚為主要建材吧?
網路上也查到這城堡若從北邊正門進入是要收門票的,但我今天從城牆上看了一下正門(我爬了很多城牆,只要有階梯我都上去看看,顯然我最近腳力不錯),雖有閘門和售票亭,但沒圍起來,大概是淡季就自由進出吧?這季節出來旅行還是有不少好處的,雖然可能公車班次少,甚至停駛,但只要多找找、多問問,還是哪裡都可以去的,別太相信網路上查到的就是了,尤其像阿爾巴尼亞,很多小巴路線是網路上查不到的,只能問當地人。
晚餐本來計畫跟昨晚一樣,在旅社小廚房煎肉卷和起司菜卷,但我已經餓到沒力做菜了,也突然想吃旋轉烤肉,就四處找了一下,發現這裡好像沒人賣?Gjirokaster還到處看得到的食物,在這裡居然找不到了?反倒是披薩、烘焙店在這裡比較容易發現,這城市很義大利化嗎?我查到的資料都無法說服我,例如18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極盛時期就在附近沿海有佔領過,一次大戰後的義大利也想在這裡扶植一個自治國,到了二次大戰期間,義大利將阿爾巴尼亞當做自己的扶植國(1939-1943年),不過時間都很短暫,有這麼大的文化影響力嗎?或許只是中部的阿爾巴尼亞人不喜歡吃旋轉烤肉而已?哈!
後來晚餐在共和國大道上的一家餐廳吃披薩,餐廳有一半是外面座椅,雖然裡面暖和,但有一股怪味,後來發現是醃漬橄欖的味道,我不是很喜歡,所以選擇坐在外面,雖然很冷。這裡的許多餐廳都有大電視,他們都在看世界足球賽的轉播,這餐廳也是,裡外都有螢幕,常有路人停在我旁邊看一下現在的戰況,讓我不禁對他們莞爾一笑。
一對中年男女經過也停下來看,女的大概在問現在是哪一國對上哪一國吧,因為男的回答她「日本」,女的突然把眼光往下移,看到我正在對她笑,她就開心地對我喊著:「日本、日本」,應該是想為日本加油的意思,但我回答她:「我不是日本」,然後他們就笑著離開了,還對我喊了一聲「Bon appétit」,我跟她道謝。
在歐洲旅行一定要學會這句「Bon appétit」,太常遇到有陌生人跟我講這句話了,當我在用餐時,因為這是法文「祝胃口大開」的意思,幸好我學過法語。語言多學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可惜我這次旅行都沒學到當地語言,越老越記不住新東西,就越懶得學新事物,我這次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公車站」這個詞了,因為問路常用到。